真真假假的我

(挠头4分钟想到这个内容,却仿佛只有10秒钟,先写感受,马上就写正文)

在自我探索的路上,一直有一个巨大的疑问萦绕在头顶,那就是,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我?真实的我是什么样的?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大家也喜欢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解释生活中很多现象,到底是别人应该更了解我,还是我自己更了解我,这个问题争论起来就像辩论一样没完没了。用万能的和稀泥的方式回答就是,不同个性、不同经历、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对了解自己的程度有影响,自然也就没什么可争论的了。

其实上面一段就印证出我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不爱思辨。遇到困难的让我脑壳疼的问题,就会自动开启逃避模式。既然辩不出来,那就索性给一个万能的不费脑子的答案吧。容易的数学题喜欢做,太难的就pass掉。学习一项爱好,从入门到放弃只需要半个小时。

所以刚刚我基于自己写作中的表现,得出了我不爱动脑子的结论,这个结论不是我对自己的新发现,而是旧的认知,我早就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从小时候父亲给我出奥数题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看起来我了解自己的某些特点,我有充分的案例佐证这些结论。但,这些看起来很肯定的结论是真的我吗?

有没有可能,是童年有一次我因为困难放弃了某件小事的努力,被父母随口评价了一句“这小孩儿知难而退啊”,从此这个结论就被种在我的潜意识中,并且不断自我强化呢?就像刚才一样,每一个案例发生,都会让我推导出这个结论,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带出过去好多好多案例,让这个结论每一次都变得更加“真实”。

也许,真实的我其实很喜欢动脑子?什么事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那种。或者说,我原本可以变成那个样子。

这就是很微妙的地方,像一个悖论,你以为的自己身上的种种特质,可能只是被潜意识创造、加工和强化出来的特质,但是你永远无法知道,如果没有这些“植入的程序”,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你甚至无法证明,这些特质还真的不属于真实的那个你。

真真假假,傻傻分不清。

很小的时候,大概四五岁,对做手术的婶婶表达关心,婶婶很开心的夸我贴心小棉袄。后来,对父母表达关心,父母却说我假惺惺,所以我是真的很贴心还是其实很虚伪?

一直觉得自己还有点女侠气质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种,有霸气的一面,具有男性特质的一面,也不拘小节。但是在心理课上,同学们对我的评价却是清一色的乖巧、温柔、在意自己的形象、好面子。

在得知曾经的三人组中的另外两个好朋友在一起,却上演一出闹剧的时候,一个朋友说“你就表里如一的指责我吧”,我却凌乱的说了一堆理解他的不在意的话,现在想来演技真的还是有点差。

所以,我现在就很困惑,我到底是贴心还是虚伪?霸气女汉子还是温柔乖乖女?善解人意还是表里不一?
即使我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自己的心,获得了更多线索,却更乱了,到最后,我唯一确定的,就是,人性还真是复杂。

说到最后,我虽然说我“不爱思辨”,但是这不也思辨了半天写了一千多字,甚至还想去读读哲学,所以我真的不太动脑子吗?

人,真是难解又有趣的数学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真假假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