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在细雨中呼喊,愿有人为你撑伞。

记得罗曼罗兰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具体的我忘了,但是大概意思就是每个人看书其实都是为了发现自己,寻找共鸣。《在细雨中呼喊》我觉得就像一面镜子,它映射了很多现实。

书中的大人角色似乎大多都是那种自私可怕甚至有点残忍的,特别是孙广才可以说是整个人非常差劲,不孝顺自己的父亲也不太关爱自己的儿子,甚至还会明目张胆的出轨。作者在书中描绘的家庭都是不太幸福的,很多的不幸福来自于穷和苦,其实更多的是苦。


我看到书中主角“我”的继父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怕穷,就怕苦呵。”这是主角继父快要去世之前说的。穷也不是不怕,只是怕又穷又苦。书中所有角色都是穷的,同时也因为穷大家拼死拼活的活命过得非常苦。处于这个时代很多人体会不到那个时代的酸楚,会觉得小说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太戏剧化。但我认为虽然不完全真实但是却有影子。

作为一个青年人在阅读时,会对书中青年角色产生更多共鸣和理解。作者把童年孩子的天真,恐惧,缺乏安全感乃至青少年时期的躁动和敏感都描绘得很贴切了。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好像小孩子青少年都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我们有时候会闯祸,会觉得缺乏关注,会感觉自己很孤独,也会迷茫不安,当然也会有来自同龄人一起的快乐等等。

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地方,一是主角“我”回到南门过后,变得孤独和不安,在学校怕被冷落害怕和别人不同,所以选择去迎合其他人,做一些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举动,其实这样的“我”是没有自己的,不开心,渐渐的“我”又回到孤单之中。作者描述到这里也没有说就好了,他加了一段话我觉得算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也算给有这样困惑的读者一些见解。不要去为了装模作样的拥有朋友,其实这样会不像自己也不会快乐,不如勇敢做自己哪怕回归孤单,只有表达了真实的自己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回归孤单的主角“我”,吸引了同样孤单的苏宇,找到了真正真诚的朋友。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一段就是青春期的性懵懂,当主角“我”开始发现自己对异性有了注意,有了一些对性的探索过后,他开始很害怕觉得不安,很讨厌自己觉得好像只有自己会这样而有羞愧。对于性启蒙其实生活中大家都觉得会是比较敏感的问题,也不太愿意谈起。由于缺乏一些正确的好的交流会给一些青少年造成困惑和心理压力。

而书中的“我”在了解到自己的好朋友苏宇也会这样,渐渐发现原来这是大家都可能会出现的,也就松了一口气。作者很懂也很会表达青年人的困惑,这样也给书增添了更多意义,或许当读者在为此烦恼时正好读到了这本书,就能得到一些共鸣和慰藉。

这本书我觉得不仅像镜子,更像一本成长日记。记录着一个孩子他的生活,他的心情,他的感悟。成年人读到,会得到一些生活和家庭的共鸣和思考;年轻人读到,便是原来你也这样的共同的成长的烦恼。

从《活着》开始,我认识了余华这位作家。然后读了《兄弟》,余华写着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故事,朴实又深刻。笔下的家庭和人物是穷苦的,相同穷苦的境遇,却发展着不同却好像又相同的故事。我看过很多人说什么样的书算是好的,他们说的是看过在心里留下一些痕迹,受到一些触动的就是。我觉得的确如此。看过了很多不够好,相信也会更珍惜现在的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在细雨中呼喊,愿有人为你撑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