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的过度用力

图片发自App

转自世夫老师的一段话

感谢教练同学的分享

关于教练的“不过度用力”

        我在督导一些PCC学生时,常跟他们说:“你过度用力了。”,我说的“过渡用力”,是指教练没有很好地聆听客内心深处期待我们探索的方向,而企图引领方向,创造提问,因而提问时带有明显的牵引倾向,失去与客户的连接感。

    一位合格的MCC、PCC级教练,应该已经懂得什么是教练过程中的流动与节奏,让教练过程跟随客户的内在状态起伏跌宕,并营造创造积极体验的空间。而这需要教练有“无为”而为的状态,达到最佳的教练效果。

    教练用力过渡往往是因为几方面的因素:

    1,不相信客户内在是充满智慧的,因而过分着急和热心地帮客户。

      2,教练自己有包装成中正的评判,内心有自己而非客户想要的结果。当对方的价值观、信念或者身份认知与教练自己不相一致时,特别是教练自己熟知话题领域时,这种状况最容易发生。

    3,聆听只停留在浅层聆听,听不到客户内在的渴望,感受不到客户当下期待的探索方向,失去了与客户的链接。

      4,过分依赖教练工具、模型,对工具不熟练,或者拘泥于工具本身被工具所控制。

      5,太想做一名“好教练”,急切期待看到aha moment.丢失了当下的临在状态。

      6,语言的精准度与亲和度不足,与客户的语言对接不上。

    “不过度用力”的状态可以体会到教练过程中的流动与节奏,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向思考:

    1,最好的问题来自客户的内在,每一个提问都好像是客户当下的自己问自己的问题。

      我们往往会感觉到自己潜意识当中有一些内在声音,好像灯塔一样引领我们去探索的,客户也一样。教练如果没有在当下,与客户深度地链接,是不可能听到、感觉到的,但客户自己却感觉强烈,只是无法表达。有时客户处于尊重或者迷茫而配合教练的提问,教练需要有敏感度。

    教练需要的是“无我”,从客户的表述的情绪、能量和身体反应当中捕捉他/她底层的生命渴望的蛛丝马迹,那是最好的提问源头。此时的提问好像是客户提供的,不需要教练自己创造,因此无需用力。

      2,相信客户是有足够的智慧的,客户任何的表述、情绪、身体反应都是最好的指向标,都是有价值的信息,里面就有客户达成目标的内在智慧资源。如果教练对客户有足够的相信,这一切都是教练点,教练只要一直充满好奇和直觉力,等待奇迹一样地好奇,就不需要教练自己创造问题,费力去引领客户了。所以我做教练前,尽量不预设什么,而是像寻宝一样期待每一次教练的奇迹。

      3,放下所有的自以为是,对客户有充分地跟随。跟随不是跟随故事或者语言,而是跟随他/她的内在世界,相信客户内心潜意识里很清楚自己要去哪里,顺势而为,“不代马跑”,去他/她心中想去的地方。哪怕马跑了相反方向,也要相信客户自己能跑回来的,因为他/她辩识好坏的智慧不比我们差,这是他/她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教练只需要创造觉察便可。

      4,教练在掌握了教练工具、模型之后要放下这些工具,把关注点放在客户的此时此刻,哪怕客户在描述过去的感受、情绪或身体反应,也要让他/她觉察到此时此刻他/她在描述时情绪、反应。运用他/她当下的体验走向目标。工具应该服务于教练当下,而不是教练当下服从于工具、流程。

      5,教练语言应该是与客户同频的生活语言,切忌用课堂语音或者看似高大上的文字语言。在教练过程中语言和状态如“拉家常”般地亲切,避免端起教练架子,满口书面语言,或者陷入不断质问般的提问。教练只需自然放松做自己,无需用力。

      6,放下做“好教练”的期待,发自内心地欣赏和爱自己的客户,有“我是什么不重要,此时你最重要”的内心境界。哪怕感觉自己教练做得不怎么样,也接受,因为我与客户同在已经是做了最好的自己。要知道一次成功的教练,是需要双方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更何况成长责任在客户,不在教练。

      7,让自己逐步活出教练状态,用自己做白老鼠,明白的道理自己先努力修炼,活出来了,教练的能量就到了,能量到了,就不必拘泥于哪个问题问得好,哪个问题问得差了,何须用力?

        作为MCC、PCC,就需要真正地走进专业,一点点活出教练状态,与客户同在,与教练这门学问同在。写下自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练的过度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