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横秦岭家何在?——汉中(4.4更新)

【注】本文改写自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29期封面故事《云横秦岭家何在》,作者李伟,版权归作者和杂志社所有,笔者仅用以改写训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粗体代表佳词妙句或主旨要义,斜体代表有待进一步改写。【】代表笔记


                                                    一

从地图上坎,秦岭是一条线,有1600公里长。身处其中,方知秦岭之大。于秦岭中漫步,沿古道跋山涉水,用了两天的时间才走了60公里。其南北宽度有两三百公里。若要穿越全程,需要7~10天时间。

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秦岭之南仍有巴山。秦巴山区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理屏障——将华夏文明发源地陕西关中与天府之国的西南蜀地阻隔,将汉唐帝国的政治中心与大后方分离。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也不由得长叹一声:“秦岭,天下之大阻也。”

祖先为了突破这个“天下大阻”,不得不循谷而行,践草为径,挖山通隧,依崖筑栈, 修通了险峻奇绝的蜀道。在没有现代爆破技术,甚至铁器都极为昂贵的时代,先民们在2000年前便打通了第一个人工隧道,创造了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今天穿行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中,仍能看到那些深邃的栈道壁孔,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充满力量感

《史记》上说,汉朝的时候,都城长安到成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交通体系,所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事实上,栈道并非只是一条铺上木板的路,上面还有望台阁楼,有防护栏杆,有驿站邮传。据《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从长安的京兆驿到汉中府共18驿,即18天的路程。当我们重新行走在残存的古道上时,还会困惑古人如何完成如此浩大而艰巨的工程?更令人赞叹的是,今天的公路、高速基本都沿循了古道的走向。可见当年线路设计之准确,积年累月而不断优化。在这个意义上,古道依旧鲜活,充满了生命力。

穿越秦巴山区的古道大致分为7条。其中北线4条: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线3条: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荔枝道)。汉中就处在这7条古道的中心。她是巴山秦岭之间的一个盆地,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只有20多公里。其背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从盆地穿过。群山拱卫,一水中分,是秦岭与巴山间唯一的一块平地。因地处秦岭以南,气候、风物都与江南接近春时芸薹(yuntai就是油菜花)遍野,夏天佳木荫荫,秋日稻田漠漠,冬季群鸟依依。由长安入蜀,皆需经由汉中。行至汉中,路恰过半。辎重货物由此集散转运,旅者客商于此养精蓄锐,正好准备下一段旅程

高山与田园

关于汉中最早的文字记录,出自《诗经·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zhen ku )”“旱”指的就是汉中南郑县的“旱山”。这首诗说的是汉中一带的自然环境,由于云雨润泽而林木茂盛。【指出汉中周边的环境,雨润林茂】

汉中周边的秦岭巴山自古以来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人迹罕至,野兽出没。《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汉中属于古梁州。梁州出产的贡物有11种物产,包括“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其中“熊、罴、狐、狸”都属于森林动物。其他的都是金属矿产,应该也都产于山上。《禹贡》还将梁州的土壤称为“青黎”。究竟什么是“青黎”?这让经学家们颇为困惑。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在抗战时期曾到汉中考察,他与鲁桂珍女士合作的《中国古代的植物学家》一文中专门谈到了“青黎”:“我们认为它(梁州)实际上是在汉水流域即位于今陕西与四川之间,所以‘青黎’这个词应该是指汉水两岸山地腐殖质暗色土壤。”这种腐殖质土壤应该十分的肥沃。【在这种自然环境下,汉中蕴藏着丰富的物产。】

《汉书·地理志》上说汉中及巴蜀“有山林竹木蔬果实之饶”,植被格外茂盛。三国时,曹操率大军攻打汉中的张鲁,在勉县的阳平关受阻,本来打算退军。当时阳平关附近树木繁密,林中大量的麋鹿突然受惊,冲进了张鲁的大军中。结果导致张鲁军中大乱,曹操趁机偷袭,一举夺取了阳平关,张鲁不得不投降。【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阳平关之战应是曹兵久攻不下而诈退,张鲁守将放松警惕,后为曹军攻取,而阳平关之环境也是可以利用的战略因素。】


三国时期的阳平关之战

虽然汉中地处交通要冲,往来商旅不断,移民众多,但山高林密,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得很好。【过渡句,汉中的地理位置重要,但是同时也保存了良好的原始生态】清初嘉庆年间,汉水上游仍然是山大林深,远古森林景观没有遭到人类破坏。当时本地官员奏报说:“由陕西之略阳、凤县东经宝鸡等县至湖北之郧西,中间高山深谷,统称之南山老林;由陕西宁羌、褒城……至湖北之竹山县,统称之巴山老林。”文中所指的区域就是汉中所在的秦巴山区,所谓老林即是原始森林。

森林中栖息着大量珍稀野生动物,最著名的是大熊猫、朱鹮和金丝猴。有些动物则已经消失或灭绝,如长臂猿和华南虎。猿类曾经在古道沿线经常出没。唐朝诗人王维在《送杨长史入川》中写经过褒斜道的感受:“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明朝所修的《汉中府志》中,还将“黑猿”列为当地的土产。

秦岭、巴山是华南虎的重要栖息地,曾经虎患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记载了巴山中的七大部落以猎虎为生,因跟随刘邦反击三秦有功而受到分封。北宋年间,洋州(现洋县)知府文同曾经考察傥骆道南段,他发现由于虎患危害,行人不敢走傥骆道,所以栈道朽裂,布满青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初。康熙年间,汉中西乡县知府不得不重金招募猎人猎杀老虎。于是,3年间一县之内竟然连续捕杀了64只老虎。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诗人陆游曾在汉中从军8个月,还亲自在勉县的沮水边打死了一只老虎。他恐怕是古今中外唯一与老虎交过手的诗人。即使在今天,这里仍旧是众多野生动物最后的家园。【汉中原始生态保持良好,大量野生动物栖息于此】

高山密林之下的汉中平原,则是另一番田园风光。汉中盆地是汉江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降雨丰沛,适宜农业发展。考古专家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稻壳等作物,说明当地7000多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到战国时期,汉中地区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富庶之地,成为与关中平原、成都平原齐名的重要粮食产区。说客苏秦至秦国鼓吹连横时,曾对秦惠文王说秦“西有巴、蜀、汉中之利”。正因为汉中、巴蜀具有重要的经济与战略地位,“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正是当秦国夺取了汉中和巴蜀后,才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你可能感兴趣的:(云横秦岭家何在?——汉中(4.4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