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草原话佛塔
藏传佛教从13世纪后期,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扶持下,开始传入蒙古高原,和佛教寺庙相伴生的佛塔在草原上兴盛起来,今天,我们在茫茫的草原上远远望去,篮天白云下,还有不少的佛塔,毅然矗立着,那挺拔的身姿,那黑白灰层次鲜明 的面庞,在大漠落日的余辉下显得格外的空灵。 佛塔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译,来自“Buddastupa”,也译为塔婆、浮图,藏语为“曲登”或“却勒代”,蒙语为“苏波尔嘎”,原意是堆积起来的土石。因此,佛塔在古印度又称为宝塔、浮屠、方坟、圆冢,最早是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各种法物,许多佛塔会刻有建塔碑记、圣像、佛经等。 由此看来,佛塔是佛教普及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寺庙发展的产物。
在内蒙古地区,有寺庙就必然有独塔、双塔、四座塔、八座塔或数座塔相陪衬。所以,从清朝至民国年间,内蒙古地区各旗平均建有古塔百余座,多者达到200余座(如乌审旗),全区共有喇嘛塔达数千座之多。 佛塔的形制多种多样,从大塔底部截面形状看,有四方形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十二边形塔和圆形塔等;从立体层数上看,有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塔;从建筑材料上分,有木塔、砖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从建筑形式上分,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花塔、覆钵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式塔、过街塔及塔门、宝箧印经塔等。 我国古代通常把塔称作“浮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的就是佛塔。它是由台座、覆钵、宝匣和相轮四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物。后来,台座部分增高,而覆钵、宝匣和相轮则相对地缩小了,传入中国后,称为塔。它仍用以藏舍利或供奉佛像,还可以登临远眺。覆钵、宝匣和相轮安置在塔顶,塔顶高耸,直冲云霄,四周用金属相轮匡匝,表示巡回九天。尖顶下安放宝瓶,有的储存舍利。瓶下台基做成莲花托盘,表示“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静崇高境界。这种三位一体的标志,称为“刹”。我国的佛寺屋顶上也装饰有这种“刹”,所以古老的佛教寺院也叫“古刹”。而塔的台座部分则成为塔身。刹既具有宗教意义,又对塔起了装饰作用。
传说
当年佛陀在拘尸那城涅槃后,他的弟子们将其肉体进行了火化,结果,发现了很多光明五色舍利。这件事惊动了印度8个国的国王,他们认为佛陀的舍利是极珍贵的无上法宝,必须拿到不可。于是各自带领部分武装,赶到拘尸那城,要求佛陀的弟子们交出佛陀的舍利,否则就要用武力夺取。正在剑拔弩张之时,来了一位名叫香姓的婆罗门,从中进行了调解和劝说。在他的建议下,佛陀的弟子们将佛陀的舍利均分为八份,每个国王各得一份,诸王拿着佛陀的舍利高兴地离去。回国后,国王为了安放供养佛陀的舍利,都建造了所谓的“堵波”,实际上就是园丘形的平头墓,并将佛陀的舍利放了进去,供人们祭拜。梵语“堵波”, 原意是为收藏骨灰和遗物而堆积起来的土石,一译为塔,也译为浮图。因此,在古印度,塔(堵波)就是墓,墓就是塔。
从建筑形式上看,内蒙古地区的塔主要有楼阁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和覆钵式(喇嘛塔)四种。 楼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气势最雄伟高大的一种建筑类型。楼阁式塔来源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所以给它取名为楼阁式塔。所以,楼阁式塔在我国古塔中历史最为悠久,体型最为高大。这种塔的早期都是木结构的。隋唐以后,建塔材料才转向砖石,出现了以砖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 这类塔的主要特征就是每层之间距离较大,塔的每一层的高度相当于楼阁一层的高度。放眼望去,整座塔就是一座高层的楼阁。每层塔身均以砖石制作出与木结构楼阁相同的门、窗、柱子、额枋、斗拱等。塔檐大都仿照木结构塔檐,有挑檐檩枋、椽子、飞头、瓦垄等部分。砖木混合建筑的楼阁式塔,出檐更为深远,平座、栏杆等均与木结构一样,不同之处,是出檐从塔身内挑出,而不是从木梁柱内挑出。塔内部均有楼层, 有砖石或木制楼梯,可供登临伫立或向外眺望。内部楼层,一般均与塔身的楼层相一致。一些有暗层的塔,内部楼层较塔身外观层数还要多。这是与密檐式塔相区别的特征。密檐式塔与此相反,外部檐多而内部楼层少。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楼阁式塔现存有两座,即巴林右旗古庆州白塔和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
密檐式塔是由于它的外檐层数最多而得名。这类塔的高度、体量均与楼阁式塔差不多。这类塔在我国古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特征是,下部第一层塔身比例特别大,大多饰以佛龛、佛像以及门窗、柱子、斗拱等雕塑装饰。将佛教内容、建筑艺术手法都集中表现在第一层塔身上。第一层塔身以上,塔檐紧密相连,层层重叠,各层之间的距离很短,几乎看不出楼层,各层檐之间没有门窗、柱子等。早期的密檐式塔还设有小窗,以后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有些密檐式塔为了采光通气的需要,在檐与檐之间开设了小孔洞,但与内部的楼层不相契合。大部分是不能登临眺览的。即使有的设有楼梯,能够登上,但也不是为登塔眺览用的。辽、金时期的密檐式塔多为实心。随着密檐式塔的发展,装饰由简到繁,日趋富丽。唐、宋密檐式塔的装饰较为简洁,辽、金密檐式塔则华丽得多。在内蒙古境内,密檐式塔遗留的最多,且大多保存完整。
金刚宝座式塔是佛塔中的一个分支,为尊仰佛的侍从力士—金刚界五智如来而建。每一座塔象征着一尊金刚。上建五轮金刚塔,有的还用五种颜色来象征(白、青、黄、赤、杂),故又称“五塔”、“五轮塔”。这种塔的形式往往是在高大的台基座上建造五座密檐方形石塔和一个圆顶小佛殿。它的基本形体起源于印度的“菩提伽耶塔”,但传到中国以后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塔的基座,相对地缩小了基座上的小塔。塔上还增加了中国建筑中的琉璃瓦罩亭。塔身各部所雕的斗拱、柱子、椽飞、瓦垄等,都是传统的中国建筑结构形式。整个宝座的高台,也反映出我国古代高台建筑的传统特点。这种特殊形式的建筑在敦煌石窟的隋代壁画中已经出现,但最早的实物见于明代,我国目前现存五座这样的金刚宝座式塔。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的慈灯寺的金刚宝座舍利塔是杰出代表。
到了元代,统治阶级把藏传佛教作为主要宗教,使政权和宗教紧密结合,促使喇嘛教建筑快速发展,在内蒙古地区出现了许多喇嘛塔。由于这种塔的塔身像一个倒扣的半圆形钵体,人们就把这类塔称为覆钵塔。覆钵塔在覆钵之下,建了一个高大的须弥座来承托;覆钵之上安置塔刹。半圆形覆钵基本上保存了坟冢的形式。这种塔的装饰重点在台基和塔刹的造型上。塔刹的造型各有千秋,有的如圆帽垂珠,有的如两耳垂环,有的形似仰月,有的则头顶宝珠。到明清时,喇嘛塔变得更为高耸、挺拔、瘦长,并除去了花瓣,改为数层方涩,宝盖以上不用宝瓶而累叠月盘、日盘和宝珠。有的喇嘛塔还用了几万两黄金贴身,金碧辉煌,珠光宝气,价值连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内的双耳喇嘛塔是这类塔的代表作之一。 另外,在内蒙古境内的喇嘛塔还有位于呼和浩特的清代额木齐召喇嘛塔、乌审旗的清代乌审召八角喇嘛塔和乌审召圆形喇嘛塔、阿巴嘎旗的清代汗白庙石造喇嘛塔、包头的昆都仑召喇嘛塔等。
在性质和内容方面,这些覆钵式喇嘛塔,大多属于灵塔或骨灰塔;塔内供奉着本寺历代活佛呼图克图、葛根、呼毕勒干的骨灰及遗物。灵塔既是佛塔,同时又兼作陵寝,以供人们顶礼膜拜。灵塔或骨灰塔的大小,取决于本寺或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葛根、呼图克图的等级和知名度而定,有的高达十几米,小到一米左右。
简单朴实的灵塔,多采取以青砖砌成,然后涂以白色;比较讲究的则以石块雕砌而成。华丽贵重的灵塔,虽塔体不高,但是却以铜银制作,加以鎏金,供奉于寺院殿堂之内,供人们顶礼膜拜。比如,五当召七世活佛的骨灰,都供奉于一米左右的七座鎏金铜塔以内。随着佛教的深入发展,喇嘛塔不断修造,也产生了吉祥塔、长寿佛塔、藏经塔、供佛塔、神变塔、降魔塔等名称不一样、功能不同的喇嘛塔。
总的看,内蒙古地区的佛塔基本上是受中原和西藏乃至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并糅进了蒙古建筑风格。这些古塔气势雄伟,造型比例适中,线条柔和,装饰手法富丽堂皇,细致优美,并用琉璃、砖、石等材料,雕塑各种人物造像及图案花纹,是汉、契丹、女真、蒙古及西域诸族工匠精心制作的古典艺术建筑,也是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璀璨结晶。(裴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