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打算加深和朋友关系的时候,我总会对家庭关系做自我暴露,也就是向我的朋友介绍我家庭情况。
在我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家迎来了一个☝️小弟弟。在他还未出世的时候,我向所有的姐姐那样向父母保证:等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出生后,我要牵着手带他/她去上幼儿园,我要牵着手带他/她去上小学,我要牵着手带他/她回家,我要带他玩游戏.......
可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很大,伴随着弟弟的诞生的是母亲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母亲对外貌身材管理也日渐松弛,母亲和父亲的情绪也时好时坏,干净整洁的家也因此难逃一劫......我把这一切消极的影响都归咎在弟弟身上。
四年级的我正巧赶上青春期,心理最是敏感脆弱的时候,外界轻微的表现在我心中都会被放大数倍。那时我的个人领地欲望很强烈,认为父母谁都不懂我,而他们也没时间猜测我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因为他们光照顾弟弟就很浑身乏术,也就无暇顾及我。父母没有像直升飞机一样在我头顶周旋监视我,我也乐得清闲。
(一)
怀孕生完弟弟的妈妈衰老了许多,剪掉曾经一头乌黑秀丽的长发,身材也发福了许多,眼袋和皱纹悄无声息地爬上脸庞。家里突然多出来一个人,父母的经济负担陡然加重。在我印象里,自此,直到弟弟上了小学,母亲就再不舍得多花钱给自己添置首饰和衣物。每次开家长会,我都嫌她的衣服不能和班上同学妈妈的衣物相比,这让当时处在青春期,心理无比脆弱的我无法容忍。
现在的我已经17岁,潜移默化中把妈妈当做自己学习的对象,所以她勤俭节约的习惯也印在我的性格当中。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候,我节约的习惯只显露大概。直到15岁独自出国读书,开始一个人掌握物品的购买权的时候,我慢慢审视自己买的东西: 都很便宜,买的都是最基础的日用品,除此之外再不会买用来娱乐休闲的商品。
父母很大程度上就是孩子的未来的模样,我穿衣打扮就是受母亲影响。可能是我小学开始便胖,好看的衣服就买不到尺码,再加上妈妈还要照顾弟弟,就更没有时间带我去买衣服。到中学后,只有周六周日可以穿自己的衣服,其他同学就蹭此时机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我一如既往地穿着校服。我爸妈在我小时就没有给我一种女孩子就要打扮美美的感觉,在我印象中,妈妈不会用化妆品,只是晚上洗完澡后会涂个保养平,她也很少买衣服,只要干净整洁就好。
我的生活状态就很男人性质,不会爱自己 : 不会使用化妆品,不太会保养自己,穿衣风格也偏中性化不穿裙子,因为怕麻烦至中学开始就没留过长头发了。可以从一个人买什么价位的物品来判断这个人对自己价值的判断。那些买奢侈品的人觉得只有这个价位的商品才配的起自己,即使是同一个商品但被标上了不同的价格,自我价值感高的人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标价高的商品,并且安慰自己:一分钱一分货。
为了提高自我效能感,我也开始从行动上积极主动起来:用洗面奶洗完脸后,要做个补水的,在做上一个保湿。为了防止头发、皮肤干燥,也开始用起护发素和润肤乳,让自己闻起来香香的。每天穿衣服也尽量换着不同的衣服搭配,整理好发型,收拾干净整洁,让自己每天保持着仪式感。奇妙的是,因为行动上的改变,心理也渐渐接受我值得更好的,我要让自己像其他女孩一样活得活色生香。
(二)
虽然在同一个家庭上大,拥有同样的家族和父母,可我和弟弟拥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
我是一个高自尊的人,对自己要求严格,自命不凡。积极上进,面对一件比较糟糕的事情,会尽力把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对知识十分热衷,渴望了解更多不同领域的学问。
我妈妈和我一样:弟弟上幼儿园后,他和周围小伙伴的关系和相处方式显现了他的性格——这活脱脱地和我爸爸小时候一样。弟弟在性格方面受父亲影响很深:从小顽劣不堪,经常欺负朋友,动不动就动手打人,调皮好动。在频繁收到同学家长和老师的反应后,我妈妈决定大范围地读亲子书,听课,学习,想法设法把我弟弟的性格往更积极,更温柔的方向发展。
妈妈花了几年时间,一边学习一边上班,还一边带我弟,总结了很多要管教我弟这样的小孩要实行的方法和态度,她把这些说给我爸听。我爸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接受,可是只要一生气起来就全忘了。父亲经常为了省事省时间,就完全不遵守我妈制定好的,对待我弟应该采取的坚定、不容置疑的态度。比如说好了只玩30分钟的游戏,我爸为了能够多享受点清静,就让我弟一直玩手机,完全不遵守当时说好的规则,这让我弟产生了父母的话就和放屁一样,完全没有重量的错觉。因为父母管教孩子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妈妈说话说到做到,完全不给我弟钻空子的可能性;爸爸曾经说的话很容易因为我弟撒娇,或者赖皮而动摇。父母管教我弟的态度不一致导致我弟很难听从父母的话,一个员工怎么可以有两个直系老板呢?
每次看到妈妈为了教育我弟弄的心力交瘁的模样,我都很心疼,我责怪老爸为什么不能像妈妈一样对弟弟更负责一些?为什么爸爸不能像妈妈一样对弟弟更充满耐心?为什么爸爸不愿意多学习一点育儿知识减少妈妈的负担?妈妈为了修炼自己育儿的心境,参加了很多有关心理学NLP的课程,她希望爸爸也能参与,毕竟孩子不是她一个人的,父母都参加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可是我爸爸一直很排斥心理学,他认为学心理学会把人逼疯,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爸爸害怕学过心理学的妈妈看穿他的恐惧。
看到父母对抚育弟弟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有段时间,我曾陷入到否认爸爸的消极情绪当中。
看到我爸在家除了看电视剧,吃饭,就是睡觉,和我妈一找到空余时间就学习的行为差距甚大。我就不太看得起他,不接受他是我爸爸,我相信我值得更好的爸爸,我希望的爸爸能像妈妈一样用心教育我弟,我希望的爸爸能提供我想要的知识,是我成长路上的好伙伴,好老师。显然现在我看到的,都是我爸对我提供的负面影响。看了张德芬的两本书,提到:你父亲真的很粗鲁暴躁吗?他真的不太积极向上吗?
好像我也不能完全肯定上面的两个问题,我对父亲的看法容易局限在我认为的那个维度。可是我也时常担心在一对夫妻中,一人相信学习永无止境,一人完全无法静心看书,一人在不停向前精进,一人在原地踏步,两个精神水平彼此越走越远的人,还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