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心理抚养》(二)(李玫瑾)

读书摘要

◆ 情绪是观察心理的窗口

>> 面部表情是观察心理的第一个窗口。

>> 言语或文字是观察心理的第二个窗口。

>> 行为举止是观察心理的第三个窗口。

>与人讲不通道理时,相当于走进一条死胡同,你发现此路不通,还要撞墙吗?为什么你非要说通别人呢?坚持让别人想通的人不是没有,但结果常常是要么气愤地把人杀了,要么气得要自死

>与人说不通时,说明你们之间已经出现一堵墙,那你就要主动改道。既然我无法改变你,那我就绕开你,这总行了吧?天无绝人之路,我们不必纠缠于一个对错或一个道理,更无须为此争得你死我活。(不要试图改变他人想法,不现实,不可行。尤其夫妻间想改造对方,就放弃吧,成年人谁也改变不了谁。徒增烦恼。)

◆ 情绪需要表达,更需要管理

>> 如果你有情绪了,却不表达出来,那叫压抑,容易得癌症。但是,如果你一遇事就表达强烈的情绪,如发飙、怒发冲冠,那也容易得心血管病,比如心源性猝死。”

◆ 情绪宜解不宜结,否则容易得“心癌”

老师要注意自己的措辞,方法。小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人在早年受到的心理创伤,其持续性不可估量。这不仅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视,还应该引起所有老师的关注。

>> 如何化解不良情绪呢?>> 一是有意去运动>> 二是寻找美好的感觉去体验

◆ 个性是人的“心理名片”

>> “个性”下的定义是:一个人独特、稳定、整体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 危险人格的形成往往与家庭养育方式有关

>> 遗传和环境,是心理现象发生与发展的“父系”和“母系”。人格的形成,既有由遗传和生理背景决定的先天要素,也有由抚养和环境背景决定的后天要素。人格是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反社会人格;另一类是以后天养成为主的危险人格,包括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两种。

>> 反社会人格最大的特点是无情无义

反社会人格被为“道德白痴”

◆ 谈恋爱要先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

>> 经常去他家,多见几次他的父母

了解家庭成长环境

>想了解一个人的心理,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聊聊自己家庭的故事。>谈对象时,关键要问两个问题:“你家里老人都好吧?你爸妈关系挺好吧?”

>> 结婚前不要急,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考察。有句老话叫“日久见人心”,人心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 考察期要一到两年以上,并且两人的接触频率要达到每周两次以上。

◆ 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即可知他是什么样的人

>> 只要了解人生各个时期的心理发展内容及特点,就知道各种心理问题最易发生在哪个心理期,以及这个时期起决定作用的环境背景是什么。

>> ,一个人来到世上以后不用太久,只需经过两个六年,心理模式就已展露雏形。到第三个六年,人就已经可以胡作非为了。

>> 研究犯罪人的心理时,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猜测,所有的分析都应该来自对人的心理发展路径的研究和验证。

◆ 同一类人有相似的心理发展路径

>> 不让一个孩子出生后陷入困境,对社会的安全和家庭的幸福有多重要!我们减少犯罪的努力不是抓多少人,不是判刑多少年,不是监狱里关押多少犯人,而是全社会对家庭的维护、对孩子的呵护是否到位。

◆ 心理发展有内在的逻辑进程

>> 人的心理发展时期表


◆ 心理发展还呈阶梯递进的模式


>依恋。这是初来人世间的人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情感。孩子依恋的对象就是自己稳定的抚养人,只眷恋并信任这个人。

当依恋情感能够持续地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会对外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心扉就比较开放,容易继续发展亲情,伙伴情等。抚养人就有资本对孩子说“不”,未下一个台阶即性格教养奠定基础。

情感是人性的核心,有情感就有人性,毫无情感则毫无人性。

感知感悟:

1.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使内心不再无知,迷茫,甚至走向黑暗。人都是有情绪的。但有宜解不宜结。学习了心理学,我更加明了了:情绪需要管理,因为人与人总会有矛盾或争执。怎样管理?三到五句话进行沟通,不行,就不要纠缠,否则会事与愿违,甚至发生本不该发生的事情。

2.教育工作者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和措辞。不当的言行措辞可能会使学会产生心癌——心结,心结犯罪也不再少数。

3一个人带娃,孩子粘人,使人烦。凡事总有好坏两面。多从积极的方面看事情或做事会使事情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当依恋情感能够持续地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会对外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心扉就比较开放,容易继续发展亲情,伙伴情等。抚养人就有资本对孩子说“不”,未下一个台阶即性格教养奠定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心理抚养》(二)(李玫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