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恐惧让人成长

最近听梁宁的产品思维课,光听了前面几讲就感觉受益无穷。

如何观察一个人

梁宁首先讲到的就是如何观察一个人,观察一个人可以从5个方面入手: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圈,自我存在感的定义

一个人最外层的便是感知层和角色层,也就是一个人的外貌,仪态,职业等等,这两层是最一个人最表面的特征,最直观,也最浅显。

资源层包括一个人的财富、人脉等物质资源以及忍受力、抗压力等一些精神资源,但我们在现实中往往过于去注重一个人的物质资源,而忽视了一个人的精神资源。

但其实物质资源只能反应一个人的过去,只有精神资源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如果想投资一个人的未来,精神资源的重要程度是远远大于物质资源的

能力圈和自我存在感的定义就是一个人最核心的层面了,这两者往往相辅相成,当一个人的存在感得到了满足时,他就会非常愉悦,当一个人的存在感无法满足时,他就会感到恐惧。

恐惧是多种情绪的统称,包括愤怒,焦虑,伤心等等,换个角度也可以这么理解,除了愉悦,其他负面情绪不过是恐惧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当一个人的自我存在感始终得到了满足时,那么他就不会再去努力改变自己了,他的能力圈也就定型了。

相反,当一个人的自我存在感始终无法满足,他就会感到非常恐惧,当一个人感到非常恐惧时,他要么会选择逃避这些恐惧,要么他就会选择勇敢去面对并克服这些恐惧,而后者就是一个人能力圈不断进化地关键

看一个人,如果单纯就是谈个恋爱互相开心一把,或者是简单的合作关系,那么看他的感知层和角色层甚至是物质资源层就够了,再往深了看也没必要。

而如果是想找个人结婚生子长相厮守或者说是长期合作追求长远回报,那么就得深入到一个人的精神资源层了,要看他对自我的存在感是如何定义的,要看他是如何面对恐惧的,要看他的能力圈是否还在不断进化。

为什么有人不怕死

以前听过很多不怕死的英雄事迹,我其实都是不怎么相信的,因为我实在是理解不了。

但现在我相信了,因为不同的人对自我的存在感有不同的定义,现阶段我对我自己的存在感的定义是探索更多的未知,体验更丰富的生活,所以我的自我存在感都是建立在我要活着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会非常恐惧死亡。

而有的人,他的对自我存在感的定义可能就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或是实现某个理想,一旦死亡可以促进这个任务的完成或是理想的实现的时候,他的自我存在感也就得到了满足,他也就不会感到任何恐惧,相反,他会感到愉悦。

面对恐惧的两种模式

恐惧源于自我存在感得不到满足,一个人如何应对恐惧很大程度是由他个人的精神资源所决定的,一个人为了消除恐惧,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改变自己的自我存在感。这个很好理解,以前天天想赚1个亿却赚不到,所以每天都很焦虑很恐惧,那么把目标换成赚1万,目标不就实现了?存在感不就满足了?焦虑和恐惧也就不存在了。

另一种则是努力学习,努力成长,努力去拓宽自己的能力圈,用自己的硬实力去满足自我的存在感,从而来消除焦虑和恐惧。

我们很多人经常会制定很多目标,但能实现的却寥寥无几,这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因为他对自我的存在感定义很高,但他的精神资源却相当匮乏,无法支撑着他勇敢地去面对恐惧挑战恐惧,最后只能选择退却,选择改变自我的存在感定义。

在我看来,第一种做法不管找多么合理的说辞,这都是退缩,只有第二种做法,才能使得自己在一次次和恐惧的斗争中提升自我改变自我。

除非无欲无求,否则恐惧始终相伴,要么退却躲避,要么勇敢向前。

如果想要成长,那么只能拥抱恐惧。

你可能感兴趣的:(拥抱恐惧让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