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以外的月亮—读《月亮与六便士》

个人其实有些反感读书前就有各种人各种评论告诉你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因为往往这会使自己的“读后感”产生限制感,使自己的想法尽全力向人们所论述的作者的思想靠拢。读第一遍的时候应当自己读到什么是什么,而后带着书评的思考重读。

就像第一遍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去找书评的时候,看到铺天盖地的评论说天才、理想、现实等等,于我个人,并不能完全赞同。我承认理想一说,包括傅惟慈翻译作序时提到的两个看法也是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带上书名,也很容易地去想到理想与现实。思特里克兰德近四十岁放下一切去追求绘画的理想,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遵从本心,按照自己的心愿过完后半生。这点已有很多评论,而且说得都很好,故不再赘述了。

但倘若脱离书名,单从书的内容来看(其实全书也没有提到月亮与六便士),我觉得除了理想与现实外,还有更多的含义。文中的“我”应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请求去巴黎劝说思特里克兰德回家时问过主人公他走了,他的太太和孩子们怎么办。主人公说的是他太太完全可以自己过活,孩子们都已经十几岁了,他养了他们这么多年,他们已经完全有能力自己赚钱养家。读到这的时候突然感觉他应该是筹谋了很久,挑了一个即使他不在家庭成员也能正常生活的时机。他的绘画梦想也早已开始,但他没有在孩子较小的时候离开,依旧兢兢业业地工作赚钱,甚至给他的客户留下了在巴黎的地址以方便后续工作。所以从这点上不能说他完全不负责任。

在“我”搬去巴黎以后与思特里克兰德的交谈,以及勃朗什死后“我”质问思特里克兰德时后者的回答,我觉得主人公并不是一个无血无肉薄情寡义的怪物。反而他是看透了很多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认识的很清楚,对生活,对爱情,他有他自己一套无可辩驳的见解。诚然,他是导致施特略夫家破人亡的直接因素,但并不是全部因素。施特略夫夫妻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存在罅隙,甚至在勃朗什心中始终存在一颗随时爆发的炸弹,只不过施特略夫并不理解。他对夫人除了爱之外,一半是同情,而作为女人,勃朗什是不可能心无芥蒂地接受丈夫的怜悯,或许在她心中,丈夫并不是因为爱娶她,只是看她可怜帮助他一把,正如丈夫一生都在做的事一样。因而施特略夫的家破人亡不能全部怪罪于思特里克兰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本身不正常的夫妻关系。即使没有思特里克兰德,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破裂,不过或许不会是这么悲惨的结局。

人们总是把与自己想法不同并为自己所不理解的人称为怪物,而大多数普通人的世俗价值观念是几乎相同的,只有少数的人会有着完全不同甚至荒诞的见解,这些人就是生前一直被周围人排斥的怪物。人们也总是将天才与怪物联系起来,认为天才也是一种人们不理解的怪物。我承认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周围人无法认同的怪物,但是我并不认为毛姆写这本书是在说天才是个怪物。思特里克兰德并不知道自己是个天才,从开始学绘画到最后将所有画付之一炬;书中也没有关于他绘画技艺超群的描写,除了施特略夫的赞美,从没有人赞叹过他的画。思特里克兰德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大卖自己的画作或者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他只是快活地过着他自己的日子,只要能画画就好,吃不饱穿不暖并不是阻碍,他只喜欢画画,他只想生活的更有意义一些,不像其他人一样过着行尸走肉一般的日子,毫无生气。在看透了一切以后,只有绘画才是他的生活。

最后说一下毛姆,这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书,很震撼。全书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这并不只是一本月亮与六便士的书,更关乎于爱情,人性,生活价值观,甚至解答了人为什么活,怎么活。与其说是思特里克兰德看明白了,实际上是毛姆本人对生活理解地很透彻。现在回过头来看书名,我心中的月亮也不仅仅只是理想,而是一切纯洁美好为自己所乐意的事物,即使为他人所不理解,那又何妨。看透了六便士,难道不能憧憬一下月亮?我时常想着人活着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亲人爱人,假如我只是一个孤单的生物,不与其他人发生联系,那我一定会为自己而活,去四处流浪,去见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去促使自己看淡一切。这样无论生老病死,都不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过着我自己的生活。即使在这假设并不成立的现实生活中,我也想着等到我有足够的能力满足一定的物质基础时,我也会去追求别样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想以外的月亮—读《月亮与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