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三国”何以成为“三国”

明代文学家、有“三大才子之首”之评价的杨慎,他的《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是一阕《临江仙》,上阕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下阕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小说《三国演义》创作于这阕词之前,但能与气势恢宏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完美搭档的,却非杨慎的这阕《临江仙》莫属——很显然,正因为它道出了三国故事留给世人的无数猜测、遐想以及感慨,所以才得以“后来者居上”。

《三国演义》开篇说:“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虽然未必是哲理,却道出了中国历朝历代变迁的一个典型现象,三国就是中国继统一的秦、汉两大王朝之后处于较长时间分裂状态的一个时期,基本上从黄巾大起义到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差不多近百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可谓风起云涌、变幻莫测,但大的趋势却是由分而合。但正因为处于乱世,所以才需要英雄;哪个英雄能够青史留名,也需要经过不断的考验、沉淀。《三国演义》虽然不能等同于历史,但却极大地普及了那段时期的人和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相当一部分的人和事,却让“三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时代都无法与之比肩的影视、戏剧、游戏创作来源一个宝藏。

“三国”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其中的谋略。“三国”谋略的必要性、重要性,从“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俗语就可看得出来。青少年时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水浒》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那一种痛快淋漓很容易就能吸引了热血沸腾的青少年;而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三国故事,也很容易契合、印证老年人回顾往事时的那种心境。所以虽然说“老不看《三国》”,其实却很难不去从中找到共鸣点。来源于三国故事的无数的成语、俗语、典故也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专注于创意文学与创意写作、创意城市建设以及传统文化研究的作家王国猛,依托于小说《三国演义》,用四十四篇文章几近囊括了《三国演义》中的那些重大谋略,通过研究这些隐藏于三国风云变幻的各种大大小小的谋略,“复述”了那些谋略的进程及效果,读来不禁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都可以说,三国近百年的历史,用这四十四篇文章,也不难梳理出一条大概的脉络来。由此,作者对三国故事的用心、用力也就可见一斑。

虽然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看待“三国”,总归会有不同的感悟。但大体来说,“三国”之所以成为“三国”,其中到底都有哪些谋略,这些谋略对于是非成败到底产生了怎样的一种影响,值得研究之处确实非常多;而在深挖之后,如果进一步把《三国》谋略应用于工作、生活中,应用于观察人和事、适应人和事的现实世界中,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以及更大的一种价值所在。这应该也是王国猛创作《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这本书的用意和价值所在。

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前者是小说是“演义”,完全不妨尽情演绎,怎么热闹怎么来,讲故事而已;后者是正史,虽然不免有“春秋笔法”,虽然不免因为立场、观点问题多有回护、曲折,但却更接近真相。无比精彩的《三国》谋略,依据的是《三国演义》,倘若直接用来等同《三国志》,那就不是很恰当了,甚至在极端情况下难免会南辕北辙——有所借鉴、有所增益就已经足够了,切莫入戏过深。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三国”何以成为“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