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___大巴山红色之旅(三)

去年的巴中一日游,是朋友一时兴起相约的.在一个星期五晚上,暗香说,明天去巴中看将帅碑林,如果下大雨活动取消。

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室外,天气勉强给力,下的小雨。按照约定,我们八点钟准时出发,车行2个小时,就到了巴中市。然后继续导航至山顶。这里最突出的景点就是将帅碑林。


巴中将帅碑林全称为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南郊南龛山顶,碑林的建造旨在纪念和缅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将士的丰功伟绩。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碑林也是第二大,目前是中国的重要爱国教育基地。同行的张哥擅长写小说,有着丰富的红色历史知识,一路上他侃侃而谈,令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碑林南面的一道景观:是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这里有当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三十军政委李先念,以及周纯全、傅钟和曾传六的半身塑像,塑像高2米,为红色花岗石塑成,底座为黑色花岗石。为尊重历史,在纪念像园平台边还设有一个略低一些的小平台,上面立有当时川陕苏区中央代表、红军总政委张国焘的塑像。他的面一个人向着南方,不主张北上,历史的事实证明,他的那种思路是完全错误的。


特别说明一点女红军张琴秋。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女党员,红军时期唯一的女政治部主任,解放后第一代女部长。她英姿飒爽、驰骋疆场,深受红军战士和根据地人民尊敬和爱戴。

张国焘塑像前刻的是:原中共一大代表,红军总政委。据说在全国塑有他塑像的地方仅两处:一是浙江的嘉兴,另一尊在将帅碑林纪念像园,因为他是红四方面军主要创始人之一。曾有湖南的楹联学家熊敛文为他撰联:国破家亡,挺身立党,有始却无终,已辨忠奸留史册。涛惊浪骇,分道扬镳,将功难补过,非凭成败论英雄。张国焘是江西萍乡人,1931年从苏联回国后到了红四方面军,于197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病故。

主要将帅纪念园旁边是一个漂亮的睡莲池,也喻示着这些红军将士的高洁品质,圣洁、清廉是睡莲的寓意之一,它代表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从古至今,都会用睡莲象征清正廉洁的人。池中直径处建一廊桥供游客在桥上观赏 行走,睡莲的高洁品质自然与红军将士的优秀品德连在一起,不可分割。


沿纪念像园东行,是依山而建,蜿蜒曲折,长约一公里盖有金黄色琉璃瓦的碑林长廊。这里有个人纪念单碑4000余块,从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李先念、许世友等四方面军高级将领开始,排列下去。有的一家数口,碑碑相连,不禁让人遥想起当年打土豪、分田地、全家闹红的壮烈场面。有的年纪很小也参加了红军部队,我的一个同事父亲,也是从巴中参加红军部队革命的,当年才13岁,在外面给地主放牛,红军来了,看到红军是体恤人民,为了解放劳苦大众的好人,连家都没有回,就跟着红军去了,在以后的岁月浴血奋战,带了一身的伤。和平年代回到家乡,颐享天年,政府也给了他很多关爱,享年98岁。


被碑林长廊环抱着的标志碑,位于整个碑林中心。标志碑高10米,顶部造型为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碑身似扬起的风帆,喻意革命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碑体上嵌有红四方面军军旗、刻有行军路线,以及毛泽东的评价、江泽民、张爱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碑林长廊北侧矗立着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环绕英名纪念碑有两道碑墙,上面分县(市)、乡(镇),鎸刻着13.2万红军将士、烈士的英名,其中牺牲于1932年至1933年间的红军师团职干部,就多达数百人,可见当年开辟川陕苏区斗争之艰苦卓绝。目睹这些铭碑的十三万红军烈士英名,遥想当年红军将士金戈铁马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不禁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今天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心胸开阔,做一个爱国爱人们的公民,不要过多计较个人得失。



更多在世老红军、红军后代和仰慕红军精神的各界人士,则依照中国传统作法,以植树寄托对红军将士的思念,祝愿红军精神像参天大树一样,永远郁郁青青。这里有老红军戴福九、彭云夫妇栽下的天竺桂,有石玉瑛栽下的广玉兰和黄角树,有刘延东、刘延申、刘延宁兄妹和胡德平等栽下的黄角树、银杏、铁树,还有四川省军区辖属的27个军分区和3个师职单位捐献栽植的国防林。

那天参观碑林下着雨,相片拍得极少。那天的天气真是应景呀,仿佛是一个个将士在如泣如诉那金戈铁马,浴血奋战的艰苦岁月,告诫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承红色文化___大巴山红色之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