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体味人生

图书馆和书城是我常去的地方。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无法将它的终点延长,却可以让它的体验变得更多。你可以跨越高山大海,看尽世间美景,却难以穿越时光隧道,阅尽人间百态,而文字或许可以。古人谓人世有三不朽者,一曰立功,二曰立德,三曰立言。没有文字,功名道德无法留存于青史,所以就要著书立说,用文字打败时间。文字书籍是人类有史以来文明的结晶,图书馆则是供奉书籍的圣地,在这里,古今中外的作家为你描绘恢宏壮阔的人生全景,分享各种各样的人生体验。翻开一卷书,沉浸在阅读之中,精神在文字的天地间漫游,心灵在文明的长河中徜徉,图书馆是个什么样的一个地方呢?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样的一个地方难道不值得我们常去吗?

不同于博尔赫斯,英国作家毛姆把阅读看作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他说建好这座避难所之后,人们就能够应对世间的一切悲哀。世事多变,生活不总是平静无波,谁的内心不曾遇到几次兵荒马乱?谁的身体不想逃离纷扰,寻个安静之地去修心养性呢?

几年前,我就曾经历过这样一段低迷时期,因此常去附近的南山书城“避难”。挑几本中意的书,寻一处安静的角落,盘腿坐在木地板上,在四周环绕的书山之间度过了许多个充实的下午。所读的书很杂,多是些文史类“无用”之书,而绝少经管类的“实用”之书。那些实用的经管类书籍固然畅销,但在一个处在低潮的读者看来,却略显功利和冷漠,如同面对着一架冰冷的长梯,它只关心你爬得够不够高,却很少考虑你摔得够不够惨;而那些文史类的书却如同夜空中闪耀的群星,虽然远离尘世功名,却无时无刻不关照着每一个众生。无论你是站在山巅,或是身处阴沟,只要你保持仰望,就能从它那里获得光明和方向。我想毛姆所指的避难所也许是这类无用之书吧。

阅读文字的愉悦在于你可以从作者创设的语境中开启你独一无二的想象和思考。当你被一本书带入到作者精心虚构的情境中时,无需借助光影声效,只需打开思维,就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来解读文字间的奥义,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建构故事的场景,仿佛你正亲手用法力解开书中符咒,复活封印在作品中的人物。这种有思维意识高度参与的愉悦感,是如此的私密独特又难以言说,以至于超越了摄影机镜头所能表达的边界。你脑海的齐天大圣既不是周星驰的版本,也不是六小龄童的版本,而是你从吴承恩的妙笔中解封出来的,完全属于你自己的那个孙猴子。

阅读的意义并不仅仅为了获取愉悦,还在于认识苦难的意义。真实的生活体验不只是愉悦,还有苦难。片刻欢娱会像肥皂泡一样很快消散,各种现实问题却如坚硬的路面一样真实,稍不留意你就会被路上的小石子绊倒,留下满身伤痛。认识到生活的不容易是常态后,你就不会在遇到苦难时不堪一击。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悲惨的一生,最后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因为活着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

书中藏乾坤, 字间有人生。你的书单准备好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阅读中体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