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三》16 射不主皮

姓名:王隽祺 组别:1组   

日期:2020-11-30第56天 周一

【原文】

3.16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注释】

①射不主皮:皮,代指箭靶。古代箭靶叫“侯”,用布或皮做成,中心画着猛兽等。孔子此处讲的射不是军事上的射,而是练习礼乐的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不以穿破皮侯为主。

②为(wèi):因为。同科:同等,同级。

【翻译】

孔子说:“比射箭,主要不是看否射穿皮做的箭靶子,因为各人力气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则。”

【心得】

李炳南《论语讲要》:周朝有六艺教育,六艺中有射之一艺。射有军事之射,有平时各种礼射。古代射击有主皮之射与不主皮之射两类,主皮之射的箭靶,用牛皮或犀皮等坚厚的皮革做成,没有靶心,以射穿为胜;不主皮之射的箭靶用布制作,以射中靶心为胜,而且讲究形体合于礼,动作合于乐,所以又称“礼射”。通过礼射可以察看一个人的品行,注重养德,古时不主张射穿其皮,但能射中目的即可,甚至稍偏,亦无不可,因为各人之力大小不同等,此为古时所行之道。时至春秋之末,主射穿其皮,则尚力不尚德矣,所以孔子叙古之道而叹之。又古注,凡行射礼,皆射三次,第一次射,但取合礼。第二次射,始取主皮。或谓射穿其皮,或谓中而不穿。第三次射,听鼓乐之节制,则合于乐。三射以合礼乐为上,主皮次之。

这就是古之道,后来被发展成为竞技项目。

射不主皮:靠蛮力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射箭比赛并不是比谁力气大,能把箭靶射穿,而是看谁能够射中红心,比的是一股优雅的“巧劲”。这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相联,表面看是在讨论射箭,实则在讨论竞争。靠蛮力和丛林法则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倡导“君子之争”。而且,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更加宽阔的发展空间,个人发展可以是多元化的。如果争来争去太累,我们可以不走那条与他人“零和博弈”的路,而是另辟蹊径。(摘自 樊登读书)

从这句话,可以学到这几个点。

一是,武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用“仁”的手段才可以。

二是,每个人的先天的条件都不一样的,不能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只要射中即可,至于后续的精进靠个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八佾第三》16 射不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