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中悟淡定与从容得一“人间逍遥游”

很喜欢杨绛先生说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先生的“淡定与从容”,如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如庄子的“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对于庄子你知道多少呢?是中学课本里面道家代表人物?是《逍遥游》的作者?还是“庄周梦蝶”这个故事?

在此之前我对于庄子只是上述的认识,看了本书作者陈可抒《庄子·内篇》的解读之后,对庄子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庄子写文的逻辑、结构、思维体系的完备惊叹不已。而《人间逍遥游》这本书便是北大文学家陈可抒对《庄子·内篇》进行现代性扩充的思维解读,带领我们领悟庄子的“逍遥游”,找寻入庄学的门道。

《人间逍遥游》

定乎吾我之分来寻淡定与从容

吾和我是一对矛盾体,吾是肉体,我是本我,吾寻我,吾丧我,在此过程中吾容易失去自我而不易寻到本我,容易产生焦虑和迷茫情绪。

古时候有满腔热血而不得智的才子,有不被伯乐赏识的文人墨客;现如今有自我迷茫和找不到人生方向的广大青年,有不适应社会而选择“躺平”的佛系青年。如果只是身体一时“躺平”还好,如果是精神也“躺平”了,那便是庄子所说的“吾丧我”了。

读到庄子《齐物论》的时候,进一步了解到了“定乎内外之分”,似乎吾与我本就是外物与内心的差别,发现其之间的区别,是否就能获得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呢?

然而怎么区分吾与我呢?这似乎没有明确的界限,庄子通过“非我”也就是外物来反定义我这个本我,从而解决困扰我们的迷茫便得淡定与从容。其中说到的不可陷于言论便是最真切的感受。

当看到庄子说到不可陷于言论,我想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常常会陷于他人的评价中而迷失自我,对别人给定的标签深信不疑而迷失了自己。

记得一次课间我曾问过科任老师一个问题,我的性格偏内向是否适合现在所选择的专业?我的老师说,“内向”是一个标签,现在还很年轻不要随便给自己下定义。

在我在纠结“内向”与所选专业是否符合的时候,老师的话让我知道,我一直处于别人对我的不善言辞的标签中并信以为真。后来慢慢了解到内向和外向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有时候看起来内向的人可能是外向型人格,有时候看着外向的人可能是内向型人格。

在这场与老师的对话中,或许老师说的是对的,或许也不对,但是从中也可以得知,不要太过在意别人的言论,从找寻自己中不断定义属于自己的标签才是最重要的。

真我不易找寻,会在“小知”“大知”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固有的认知,不断发现和重塑自己。“定乎吾我之分”又何尝不是“定乎内外之分”呢?定乎外物,超乎外物,找寻真我而得我便是解决当下的迷茫的最好途径,这样也更能获得自己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吾我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来寻淡定与从容

辩乎荣辱之境也是获得淡定与从容的关键,只有像宋荣子的“未数数然也”,才能在成长道路上更加从容淡定,当然列子的潇洒又更甚于宋荣子,“圣人”又是更高的境界。

但是千万不要像《德充符》里面的哀骀它,虽然才全而德不全,即使有荣誉但并不能获得淡定与从容的人生境界。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篇期刊里面曾写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大一部分人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就很难再有成就了,可能是受各方邀请巡讲,内心不再淡定,很难专心于自己的研究了。

其实你是否也有在获得成功之后沾沾自喜致使止步不前的时候,这与庄子的“逍遥游”也是不相符合的,而有自己目标的人不拘泥于一时成败得失,更加关注长线的成长,这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逍遥游”,因为他们遵从自己的内心淡定与从容。

荣辱之辩

写在最后的话

试想,古时候车马很慢,没有智能设备,可以慢慢思考人生,得“逍遥游”;现在马车被高铁替代,书信被智能手机替代,还有几个人能够静下心来感受庄子的“逍遥游”呢?

庄子的境界不易领悟透彻,就像《人间逍遥游》读一遍不能彻底读懂。或许它不需要立刻就读懂,但在你陷入迷茫的时候、在你焦躁的时候,静静地感悟它;在你抵达人生某个阶段,需要人生指引的时候,去看看它;当你回顾整个人生,需要回顾总结的时候,去慢慢品味它,说不定在这其中不只是获得与庄子思想的碰撞,更是自身感悟与千年前古人智慧的碰撞,从而找到自己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得一“人间逍遥游”

“逍遥游”


上一篇:长大的感觉是闷闷痛痛——从熟悉到陌生,从陌生到熟悉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庄子中悟淡定与从容得一“人间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