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传承

戏曲传承,我能看到和我能做到和我能想到

聊到艺术,很多人难免不会想到“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这样的形容词,觉得艺术很高雅,但是也很高冷,大众很难有代入感。在此之前,我也感觉戏曲是一种高深的艺术,我难以欣赏。我的家乡在广东潮州,我们的地域文化有潮剧,可是我却难以静下心来细细欣赏。在我喜欢听潮剧的爷爷奶奶口中,我得知自己曾经是个喜欢哼唱潮剧的孩子,还曾拿家里薄薄的被单披在身上做戏服,以长长的小被单做水袖。时过境迁,我已经久不爷爷奶奶身边呆着,再次坐于电视机前看潮剧,已经少了当初的兴致,多了几分烦躁。我家楼下有“王爷宫”,大家在重要节日会去祭。,同时,王爷宫前便会有戏班子来表演潮剧,而我看到的观众大多数是跟着父母来祭拜的小孩子以及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偶尔遇见骑单车溜达的小伙子被吸引住了停下来驻足观看。潮剧是我们潮汕地区的一种文化,我不想自己家乡的文化消逝在人们的记忆中。戏曲的传承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践行。在这次乡村调研中,我似乎看到一束光照在传统戏曲的传承上。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陈展浩小朋友和宋德靖老师

从乡村笔记给的资料中,我了解到陈展浩小朋友是黄金100秒金项链得主、非常6+1嘉宾、超级萌宝秀嘉宾、山东省戏曲小梅花银奖、德靖老师的得意门生。

在调研过程中,看到屏幕上陈展浩小弟弟长得虎头虎脑,留着黑亮亮的西瓜头发式,两只大眼睛黑溜溜的上下转悠,似乎总是在思考着新的主意。他出现在手机屏幕前向观众问好的时候,大方机灵,惹人喜爱。

陈展浩的姥爷和爷爷都爱听戏。上小班的时候的老师会唱几句柳子戏。牙牙学语之时就对戏曲有了特殊的喜爱。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宋德靖老师。宋老师觉得陈展浩很有天赋,就带着浩浩一起学习戏曲。通过这几年的学习,陈展浩也曾连续三年登上央视舞台,在逐梦戏曲的道路上一往无前。陈展浩每天要坚持练声,少则两个小时,多则四个小时。当他在背剧本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会选择查字典。他调侃道他最喜欢的文化课是下课。从他的诉说能感受到他是从骨子里的的喜欢唱戏。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想上附属中国戏曲学院的初中高中,然后上到中国戏曲学院,成为一名戏曲家。

想起自己的小时候,也是在耳濡目染之下喜欢潮剧,可是随着时间流逝,已无那份热爱。细细想来,是自己太浮躁了,平时有空闲更多是捧着手机,这次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观赏了青春版《牡丹亭》,无论是情节还是唱腔衣着都是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令我回味无穷。出于兴趣,我去观赏张继青版的《牡丹亭》。作为一个门外汉,我不敢发表我对这两个版本的观点。我更想去学习更多的戏曲知识和欣赏更多的戏曲,无论是出自我的家乡还是别的地方,它们总是需要人们静下心,抛弃浮躁与喧嚣,这样人们才能真正领略戏曲之美。乡村笔记这次调研活动燃起对戏曲的热爱,对底蕴深厚的戏曲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戏曲传承为什么那么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戏曲的观众越来越少,戏曲市场萎缩。年轻人能够欣赏戏曲的很少,而能够欣赏戏曲的大多数是老年人,老年人正在大批大批的逝去。有的戏曲演员成名之后也不愿意再在这一块发展,去做演员或歌手。宋德靖老师也说了只有戏曲的观众多了,戏曲的演员才会更有动力演出,戏曲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宋德靖老师一直在以自己的努力,为戏曲的发展开拓观众群体。他和他的团队常常在田间地头为老百姓表演,下乡演出条件十分艰苦,吃、穿、住条件简陋,道路崎岖、舞台都曾被风吹翻过。但是宋老师都坚持了下来。宋老师想以以点带面的形式,通过把戏曲的魅力传递给孩子,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家长和小伙伴。宋老师为戏曲文化传承不断努力,我也要为戏曲文化传承出一份绵薄之力。

戏曲传播可以通过年轻人接受的方式把戏曲带到他们面前:

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的出现就像电影艺术一样,成为了不少年轻人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成为了艺术的传播窗口。一个个15秒、一分钟的片段可以让高雅精英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很多人觉得距离戏曲很远,不了解戏曲,其实是缺乏一个接触的渠道,而像抖音这样新型的平台,其实在传播国粹上有着巨大潜力。要通过年轻人接受的方式把戏曲带到他们面前。

举一个著名的例子:

著名京剧演员王佩瑜入驻抖音,在抖音上积极分享自己的在台前表演、台后化妆的过程,为大家介绍京剧的服装道具、表演技巧。如今,王珮瑜的抖音粉丝量已经近77万,获赞数高达155万。而且她的作品《春水误》和《空城计》分别被抖音上1115个视频和978个视频使用过。短视频的传播,不光是增加了更多的关注者,其实对于从事戏曲行业的年轻人来说,也能触及更多的老百姓,获得更多的职业认同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戏曲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