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心 厚道之举


仁义与利益

——孟子梁惠王章句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南怀瑾先生的解读

南先生说,无论是谋国谋身,仁义之道的确是真正大利。只是人们都只贪图眼前的急功近利,而不顾及长远的巨利。所以都变成心知其为然,而行有所不能也,如此而已。他在讲一个义利之辨,这里南先生开始把义利之辩的问题提出来了。南先生下面说,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义利之辨是最重要的要点之一,后面南先生对义利之辨有深入讲解。

南先生提到了如何读书,他说读任何书,先要绝对的客观,然后再设身处地地,作主观的研究分析。南先生是说对仁义要好好的理解,不要像以前的读书人一样,片面的把仁义理解成只讲义不讲利。义利之辨走偏了,很多后世的读书人看到利,就想起了钱财的利,这个理解上就狭隘了,就造成了很多后面的不必要的误会,在实践中造成了一些偏差。

南先生说,由于这种义利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后世读《孟子》的人,于是就发生了两种错误。第一是误解了梁惠王问话中的利,只是狭义的利益。第二是只从古代精简的文字上解释,而误解了孟子的答话,以为他只讲仁义而不讲利益,把利与义绝对地对立起来。南先生是纠正以前的误会,他说其实依照原文用现代江浙一带的方言来读,就可从语气中了解到他的涵义,知道孟子并不是不讲利,而是告诉梁惠王,纵使富国强兵,还都是小利而已;如从仁义着手去做,才是根本上的大吉大利,后面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在讲义利之辨的话题。

南先生一直在纠正后世读书人的一些误会,后面他也特别提到了,孟子并没有否定利的价值,他只是扩大了利的内涵,扩大了利的效用。因为南先生讲实际上整个人类的文化思想各个方面,都是要求利的。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

主导人生的是仁义,在生命发展的过程里,自然会有合宜的利益,但,你面对利益不改容色,心底只挂怀我的人生是否继续被仁义主导,这就是孔子会说「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意思了。

我们现在说的「利益」,在指一种只在意自己的角度,不顾其他人,甚至完全漠视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本来就很有限的事实,而酝酿出没有节制(无限制)的资源抢夺。因此,利益,这是一种超越生存需要的无节制心态。那背后的心态讲白了,就是一个「贪」字。如果让贪念在每个人心中无限制的挥发,让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全部都有这样的念头,不论在古老的时空或是在现在的时空里,则国家的秩序必然会荡然无存。这威胁到国家的根本生存,却被政客美其名曰「民主」,当国家都濒临瓦解的时候,哪里还会有民主呢?孟子的态度,并不表示人不该获得任何利益,刚刚已经说过,基本的需要在今天的说法叫做基本人权。齐国的大政治家,那曾经帮忙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子(管仲),曾经这样说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正就是这个意思啊!谁能漠视人性最基本的需要呢?在基本人权被照顾后,孟子在意着更高的层面,这就是他强调的仁义了,其实,让我们往后退万里来说,即使人还想获得那超越生存需要的利益,不仅不能抛开仁义,恐怕还更需要仁义才能获得呢!仁义与利益,如同天理与人欲,这彼此是不是死敌?在陈复老师来看,这两者大可妥善被弥合,仁义固然不能受利益左右,这是个根本态度,但,仁义里面自然会有利益,这是种良性导引,当能让人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不受贪念的诱导,这时你获得那超越生存需要的利益,只不过是因为你心底有仁义,资源在你的手上能获得更妥善的使用,你让其继续流通,流通到恰当的位置,给需要给的人,做需要做的事,这样让利益与仁义并立,难道不是人生的大乐?

主导人生的是仁义,在生命发展的过程里,自然会有合宜的利益,但,你面对利益不改容色,心底只挂怀我的人生是否继续被仁义主导,这就是孔子会说「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意思了。利益,自然在里面,然而并不需要特别难过或特别快乐,面对利益不需要有任何心理反应,这才是带着修行的态度来面对利益,因为你在意的重点在仁义,唯有如此,上天才会放心把自然资源或社会资源交给你手上,因为你有「物尽其用」的意识。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认识孟子说的仁义究竟是甚么东西?南宋的圣人朱子曾经说过:「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这段话意思是说:「仁是内心孕育的德性,还是爱人展现的道理。义是合于心性的制度,还是做事合宜的安顿。」在朱子解释里的「仁」,该是一种爱人背后的脉络,这脉络还要透过修养来落实,才能领会其真正的精神,因此仁是有能量的观念。那朱子解释里的「义」,该是安顿社会秩序该有的典范,不论其成文或不成文,都对世人具有来自心性的公信。因此,仁与义,被合起来解释,就是内圣外王!孟子终其一生,就在提倡内圣外王的理想与事实。梁惠王,这个只在意自己利益的人,明明本是周天子的诸侯,却自己称自己为王,但是当个「王」,就要有王的气度,王依循的是来自仁义的「王道」,而不是来自利益的「霸道」,如果行霸道还要称王,那大概就是个「霸王」了。在中国的历史里,完全没有靠当霸王而能长久维持其局面的事情。梁惠王不了解孟子的仁义,这真是梁惠王的损失了。因为在孟子的思想里,内圣和外王结合,就是仁与义的结合,那规模远远大于利益,利益绝不碍于内圣外王,而内圣外王其意义的丰富性,早就把利益包含在里面,却完全跨越利益能想象的局面。拿吃饭作比喻,内圣外王就是满汉全席,而利益只是一根香蕉。如果人像一只猴子,不断争着要那根香蕉,或是争着要吃更多的香蕉。满汉大餐里难道就没有香蕉吗?当然会有香蕉啊!只不过香蕉不是满汉全席的重点。重点,看你是否要当个只想吃香蕉的猴子,还是当个享受满汉大餐的人。当人愿意内圣时,个人就会保证获得幸福,当人愿意外王时,家人就会保证获得幸福。但,当你在内圣外王的时候,个人或家人是否获得幸福,并不是该思考的重点,社会或国家能获得幸福,才是你需要内圣外王的原因。这就是孟子会说「未有仁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的缘故了。

和谐源于厚道!伤害源于计较!

做事做人,于社会于家庭,厚道总能使一切美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感到世态炎凉;经常被人利用又被践踏。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因此我们常常容易受伤;这都是缺少厚道的缘故。缺乏厚道,就会有农夫与蛇;缺乏厚道,就会有鸿门宴;缺乏厚道,就会有卖友求荣;缺乏厚道,就会有莫须有。“厚道”,是人生路上一直遵循的守则。在这个厚道稀有的年代,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厚道。厚道不是懦弱,不是无能,厚道是一种气度,一种雅量,厚道的人心底无私襟怀坦荡,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有敬畏之心的人,厚道既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也是以德报怨以善报恶!

做人最可贵的品质,便是厚道了。

厚道的人多心态平和。厚道的人真诚、真实、本色,胸怀坦荡,不玩心眼,不陷害人,不为难人,不笑话人,不显摆自己,不故弄玄虚,一言九鼎,有良知,讲奉献,不奸诈,不浮躁,在人际交往中,看似吃了亏,却会受人尊敬。厚道的人好交友,可广结善缘,容易得到别人的支持。人常说:“此人有厚福。”厚福,不是天赐之福,而是“因厚道而得福”。厚道的人,在与人相处时,总会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他人,凡事礼让为先,为他人着想,能不计较就不计较,能成全就成全,能帮助就尽量帮助。这样办事才顺利,前途才会更广阔。

内心善良、心怀仁义、厚道待人、心胸宽广的人,就没有什么烦恼的事情困扰他,没有什么成败荣辱左右他;充满智慧、博文明理的人,他通常能够通达看事,抓大放小,懂得取舍,从而不会对这个纷繁复杂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所困惑;内心强大勇敢的人,心中就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你勇往直前,他心中自然就不会有什么畏惧害怕了。

一个社会,厚道的人多了,世道就会温暖。温暖的世界,不是没有坏人,不是没有了恶,而是厚道承载着一切,安宁祥和,让你忘了坏人和恶给你带来的不快。跟一个厚道的人在一起,你会安然。在一个厚道的环境里生活,是一种福分。人生的畅意,未必是站在多高的地方,而是你活在了好人堆里。这样的美好,拼搏是得不来的,只能靠自己修来。

厚道是家传的,厚道是一贯的,有的人偶尔做些善事,烧烧香,磕磕头,拜拜佛,在功德箱放点钱,或救济一下遭难的可怜人表现一时的慈悲,但是一时的善良,不一定持久。厚道与家风熏陶有关,厚道是一种教养,厚道是一种品格,厚道的人活得越老,心里越踏实,厚道是河水深层的劲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长寿老人们常说,多遇到一个厚道人多一份福分,自己多一份厚道,也就多储蓄一份福分。

希望,你我都厚道起来,让这个社会,更加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仁义之心 厚道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