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书写了这孤独和寂寞的精神遭遇

我们真正的成熟,是不断与自己妥协,与世事和解,与别人和谐,让自己不张扬,近乎透明。真正的成熟,对内,有责任,有担当;对外,则为了生存,为了平衡内外这两者,不得不利刃向内。这个时候,陪伴我们的只有孤独和寂寞。

说起孤独和寂寞,其实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苏轼的那首《卜算子》。深更半夜,因为孤独和寂寞,侵入了骨髓,导致久久无法入睡,在远离喧嚣的尘世,似乎只有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幸亏苏轼的内心世界足够强大,如果是一般人的话,我想早就抑郁了吧?!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其实读到这首词,我脑海中的第一个画面是这样的:在一个乌漆麻黑的夜晚,桌子上点着一盏忽闪忽闪的油灯,四周寂静的可怕,似乎只有听得见自己的声音,而陪伴自己的,可能只有油灯点燃后将苏轼拉长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子,虽然不是顾影自怜,可是在夜深人静的后半夜,一个人才会真的感受到孤独和寂寞吧?

我为什么会说是后半夜呢?我想我们一般都有个常识,就是每个月月初的时候,被称之为上弦月,每个月的月末被称之为下玄月。但是上玄月一般出现在每个月月初的黄昏,这个时候,一般还处在前夜,一个人是不会怎么感觉到孤独的,但是词人苏轼写的却是“缺月挂疏桐”,那么肯定就是在黎明之前的夜晚。从这句可以推断出来是在后半夜,这就说明了苏轼其实心中藏有心事,再加上这孤独和寂寞,导致失眠了,久久无法入眠。

而且通过“缺月挂疏桐”中的“疏桐”这一意象来看,说明这已经是在秋天了,而且还是深秋,梧桐树上的叶子都已经掉得七七八八了,就剩下几片叶子还在梧桐树上。而这种七零八落的梧桐树形象,其实影射的就是苏轼很孤独,这种孤独其实并不是说是没有朋友或者是没有人与他说话聊天,而是一种没有人懂得自己的那种朋友,所以才会感觉到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

“漏”是古人用来计量时间的,而“漏断人初静”则说明计算时间的“滴漏”里面的水都没有了,因为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人已经进入梦乡了,有谁还会再去添加“滴漏”里面的水呢?但是苏轼没有矫情地说自己很孤独很寂寞,睡不着啊,谁来陪陪我之类的牢骚,而是说自己住的房子里的“滴漏”里面没有水了。以物写人,以物衬托人,更加地衬托出了苏轼的寂寞和孤独。因为这寂静的夜晚,那窗外下玄月散发出来的清冷光辉,正好看见这滴漏已经停止计时了,才知道,又是一个孤独无法入睡的夜晚。

在这寂寥的夜晚,苏轼应该是辗转难眠的,其实他想着入睡,可是明明很累,却无法睡着。越是想睡觉,越是无法入睡,翻来覆去的,闹得人心里急慌慌的。所以,苏轼就披着衣服起床了,推开门出去了。“谁见幽人独往来?”这句话,我想应该是苏轼睡不着觉的真实写照。正因为他睡不着,所以才披着衣服推门而出,这不就映证了苏轼的孤独吗?身边再没有其他人,连他开门出来都没有人注意到。这就说明了“幽人独居”的苏轼一个人想在院子里散散心,肯定是没有人注意到他的,谁会注意到模糊月下的那道清瘦的身躯,也许陪伴苏轼的只有他自己的影子吧。

我想苏轼开门的时候一定是轻轻地打开的,在他完全从门中走出来后,转身关闭门的时候,一定是声音有点大,把院子里栖息的孤鸿都给惊醒了,所以拍打着翅膀飞走了。这个时候,我想苏轼一定是被吓了一跳,因为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浸在孤独寂寞的夜晚里,沉浸在自己的不幸遭遇里。所以,“飘渺孤鸿影”才验证了苏轼是被惊醒了过来的,他才注意到这只鸿雁也是独自一只,就像他自己一样,飘渺而飞,拍打着沉重的翅膀,忽高忽低,忽左忽右,飘忽不定地飞向了远方,如同此刻的苏轼自己一样,对未来很迷秒,也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此处的孤鸿就是苏轼,苏轼就是孤鸿。“燕雀焉知鸿鹄之志”,我想正因为没有人理解苏轼,他才像这只孤鸿一样,显得很是孤独和寂寞。

“惊起却回头”。我认为是这样的,这种惊吓,如同时常经历过一样,孤鸿在飞向远方的过程中,还要回过头来看看,是不是危险。联想到苏轼此前遇到的灾难,我想他在狱中肯定是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和严刑拷打,才会让他心有余悸。这个时候的苏轼,就像这只惊鸿一样,听不得半点风吹草动,只要一有响动,他就会联想起来那个痛苦难眠的夜晚,那个身心疲惫的夜晚,那个酷吏折磨他,让他像个孩子一样哭着求饶,甚至开始承认自己的罪状的夜晚。用这种风吹草动,更加显示了苏轼的孤独和寂寞,似乎在寂静的夜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了家常便饭,因为害怕自己再次遭遇这非人的折磨。

“有恨无人省。”我在这里的理解是这样的,有两层意思:第一我认为是写孤鸿。这里的孤鸿其实曾经受过伤,所以它很是敏感,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它都会选择飞离。而这一次,它栖息在苏轼院子里的梧桐树上,却因为苏轼的开门声而惊醒了过来,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它就逃离了。孤鸿拖着疲惫的身躯开始逃离,在它回顾四周的时候,却发现有一个人站在门边上发呆。孤鸿觉得对自己没有什么威胁,似乎心中有点怨恨,为什么就不理解自己的疲惫呢?让自己好好休息休息不行吗?这从侧面说明了孤鸿的孤独和寂寞。

第二层意思很明显,其实就是写苏轼他本人,可以说是他自己遭遇的不幸。在苏轼遭遇到那一帮小人污蔑的时候,身边一个帮忙说话的人都没有,全是小人的唇枪舌剑,让他腹背受敌,甚至给他定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即:言论罪。因为这言论罪,却没有一个人理解自己,甚至是帮助自己开脱。我想看见孤鸿的苏轼,一定是联想到了他自己的遭遇,就像在在那个令他终身难忘的监狱,在小人的严刑拷打之下,想寻找一个安全的藏身之地都没有,奈何没有人理解他,他只能私下仓皇寻找,寻找心灵的慰藉。用这种孤鸿和联想自己处境的方式,进一步说明了这个夜晚的孤独和寂寞。

“拣尽寒枝不肯栖。”惊醒的孤鸿飞来飞去,找了好多个地方,竟然没有挑出来一个令它满意的栖息树枝。不是孤鸿太挑剔了,而是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令它安心地栖息,只能飞来飞去寻找了。我突然想起这样一句话:“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他永不会来。”我想这里的孤鸿应该也是这种心理,因为没有一个树枝可以不让它四处流离,不让它受到惊吓,也不让它再受这苦难。而此处的苏轼,其实也是借助孤鸿在写他自己。他何尝不想要一个稳定的地方,在哪里可以安心地上班工作,为国家、为皇上、为老百姓,可是没有适合他的官职让他施展宏图。所以他才想着既然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了,至少寻找个让自己安心且舒适的官职吧,要不然枉费自己读了一肚子圣贤书。但是苏轼他自己知道,这个美好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朝廷现在由小人把持,他怎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这是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和寂寞啊!

“寂寞沙洲冷。”飞来飞去,依然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树枝来停歇,那就在这寂寞而又寒冷的沙洲里面,渡过这个孤独的夜晚吧!也许那个只有空旷的沙洲,才更加适合自己在那里遨游,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也没有什么可担惊受怕的,只要努力地飞翔就可以。同时,在这里,其实也是词人苏轼的真实写照。他觉得既然自己无法在朝廷立足,无法报效祖国,那么在黄州这个地方,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也不是不可以,又何必去混入让自己开不心的地方去呢?即使是被贬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也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随便寻找让自己将就的理由,而是要孤独地奋战,才不辜负这一身才华。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黄庭坚曾经评价过这首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我想正是因为苏轼身上的自我修养以及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才能够让他的孤独和寂寞显得洒脱和绝去尘俗。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轼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书写了这孤独和寂寞的精神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