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语言模式研究

深圳,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出海口东部沿海地带,也就是珠江三角洲东缘。1979年3月,原宝安县改名为深圳市,同年11月升格为省辖地级市。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据深圳市政府网站最新材料,深圳市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为1035万人,是粤港澳大湾区除广州以外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

深圳本地方言使用人口及其比例

从语言分布和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来看,深圳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从深圳语言生活模式的角度予以讨论。这个必须从深圳的前身宝安县的方言,即所谓本土方言说起。据汤志祥《深圳本土方言的地理分布特点》(2015),宝安县本来就是一个多方言的共存区,正好处于粤方言、客家方言和闽方言的交界地区,客家方言与粤方言分布最为广泛。全县使用的本土方言包括:(1)属于粤方言的宝安“本地话”,包括“围头话”;(2)属于客家方言的“龙岗客语”;(3)属于粤客混合的“大鹏话”。又据《深圳经济特区年鉴(创刊号)》(1985:553)统计资料,使用宝安粤方言的人口约11万,占当时宝安全县总人口的44%;而使用龙岗客话的人口约1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6%。《宝安县志》(1997:779)资料显示,使用大鹏话的人口根据1990年的统计有3万左右,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由于1985年统计时地方政府把大鹏话归入宝安粤方言,所以宝安粤方言的实际使用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35%。可见在深圳的本土方言中,客家方言占据一定的优势,而粤方言也具备相当可观的竞争能力。

深圳本土方言地图

深圳市从一个县级地区演变而成为一个人口超千万、经济高度发达的中心城市,只用了短短的40年时间。这期间,深圳人口大量扩展,人们纷纷从广东乃至全国各地汇集而来。深圳周边尤其广州和香港都是粤方言占绝对优势的地区,从珠江三角洲地区聚集而来的深圳新居民在人数上也占有较大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粤方言在深圳语言社会当中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参与深圳建设的年轻人,开始在这座新型的移民城市繁衍生息,“深二代”(泛指深圳特区建设者的后代)伴随深圳特区发展而成长。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人际交往中首选普通话作为交际语言,进一步固化了普通话在语言生活中的使用群体和竞争优势,逐渐形成了一个“普通话-粤方言-其他方言”的深圳语言生活模式。这个模式的格局是“普粤为主,多语并存”,其特点是:(1)普通话是首要的社会交际共同语;(2)粤方言(广州话)是城市生活次要的社会交际通行语;(3)城市生活中同时流行着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方言;(4)原先的本土客家方言和“围头话”正逐渐变为弱势方言和濒危方言。深圳的语言生活状况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语言变迁的实例。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圳语言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