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

我们身边“恐惧”无所不在,它是一切负面情感的源头,是认知的天敌,也是万恶之源。

大家去过张家界的可能知道,上面天门山有个很现代的玻璃栈道,但你去到那里,可能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各种丑态:很多人走这个栈道的时候,是爬着的。这个玻璃栈道虽然直接能看到万丈深渊,但它其实很宽,而且是玻璃钢做的,跟钢板一样硬,用锤子都砸不碎,而很多人还是不敢直接往前走,以为爬过去就没有危险,所以就出现了各种丑态和惊叫。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恐惧的力量”不仅大,而且无所不在。

说到这个场景,是因为哲学上经常讲到的“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启蒙时期的思想家认为启蒙的目的是要用理智战胜情感和迷信——很多的迷信不过就是一种很狭隘的情感而已。而苏格兰伟大的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则不这么认为,他经过大量观察思考后认为“理智是不能战胜情感的”,因为“理智永远是情感的奴隶”,人的理智在情感面前非常无力。现代认知科学也越来越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里的“七情”:喜怒哀乐忧恐惊——“恐惧”是一切负面情感的总源头。“忧郁”的背后是恐惧,你没恐惧就不会忧郁;“嫉妒”的背后也是恐惧,“一切的不宽容都来自于恐惧”;巴菲特认为干扰我们决策的是两个东西,恐惧和贪婪,其实“贪婪”的背后也还是恐惧——“贪婪”是不断攫取资源以备不时之需,如果你没有恐惧就不会贪婪。

为什么人类会有“恐惧”这么讨厌的东西呢?我们学一点儿“进化论”就能知道,人类所有的东西,不管是器官还是认知能力或者情绪,都是一种生存手段,或者生存装备:你的眼睛是一种装备,耳朵是一种装备,同样,“恐惧”这种情绪也是一种装备,只不过是一种软件式的装备,植入到我们内心来保护我们,让我们面对巨大的危险,不至于浑然不知和麻木不仁。

“恐惧”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执行力,它既是一种探测器,也是一种命令。你现在的行为,或者你处在某种场景中,“恐惧”会以一种你不知道的方式强迫你终止目前的这个行为,或者逃离目前的这个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恐惧”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假如没有恐惧的话,人类和其它物种,可能就不存在,比如小鹿要没恐惧,它就随时可能成为狮子的盘中餐。但是,任何工具都有一个问题:滥用。我们有很多的情绪,包括嫉妒、忧郁、愤怒……都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但是,任何工具都要各就各位地在特定的场景使用,不使用的时候,也要放在特定的地方——工具箱里。

我们现在要优化和扩展我们的认知,就要面对认知的天敌——恐惧。“玻璃栈道”这个场景就能见识到“认知在和恐惧的较量中是如何软弱不堪的”,但是,道理都明白,一旦恐惧出现的时候,道理就变得一钱不值了。

这也从侧面回答了我们的老问题:为什么“明白了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一生”?这是实践的问题、练习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恐惧”,以及恐惧衍生出来的各种情绪——嫉妒、贪婪、忧郁等等。这些情绪极大地扭曲了我们的认知,有时候甚至是釜底抽薪式地,让整个认知陷入坍塌和瘫痪状态。所以,光说“要提高认知”是没用的。

“恐惧”它是认知的天敌,像硫酸一样:任何认知一旦掉到了进去,很快就会化解,消失于无形——“恐惧”具有那种化骨绵掌的力量。

恐惧还是万恶之源。世界上有很多的邪恶,为什么恐惧是万恶之源呢?明明很多东西比恐惧要邪恶多了,因为很多的邪恶源自于恐惧”。历史上那些残暴的刽子手常常都是懦夫,最残暴的人往往又是最懦弱的人,因为他们身怀恐惧的时候会做出极其残忍的事情来。

我们做事的时候,如果不把“恐惧”这个魔鬼、拦路虎去掉,任何认知和行为一定会扭曲变形,甚至荡然无存。想想我们的生活、学习是否充斥着恐惧,让我们一起直视、一起面对、一起克服它,我们会因此变得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