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远程办公经历

远程办公(图片来自网络)

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掀起了全国人民远程办公的热潮,据说多个远程协作平台因为暴增的访问量被挤到崩溃。也有很多企业和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办公模式转变,显得有些不适应。

对于我来说,在这次疫情来临之前,我已经进行了半年多的自由职业远程工作生涯。再往前倒推,其实在过往的工作经历中,我一直有在与远程办公打交道。

我尝试用文字梳理一下我在公司上班期间的远程办公经历。大概可以简单的划分为三个时期:T公司时期、C公司时期和D公司时期。

T公司时期

T公司其实是一个创业团队,当时并没有成立公司。

那是在08年,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两位来公司做ERP实施的外部顾问:一位德国籍的美国人和一位新加坡华人。当时社交网站Facebook和校内网等如热中天,这两位老外想在中国也运营一个类似的网站。我当时在公司做Web开发,其实在工作上和他们并没有交集,但他们通过熟悉同事联系到了我,一来二去,把我拉入了他们的创业队伍。

一开始,整个团队就我们三个人,两位老外负责资金和产品创意,我负责技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我们没有注册公司,也没有租用专门的办公室。有的时候我到他们下榻的酒店,有的时候就在家里,开始了热火朝天的互联网创业。

基础的开发架构搭起来后,为了加快开发进度,我们需要增加人手,我联系了一位之前的同事做兼职远程开发,另外通过QQ里的开发者群和当时最火的开发者社区CSDN,我又先后找了三至五位远程开发人员。在这之前,两位老外还通过Facebook,找了一位同在深圳的UI设计师。

很久以后,我和两位老外已经慢慢断了联系,但这个设计师和另一位开发者(除了前同事外),我和他们的合作关系,还断断续续的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开发过程中,除了UI设计师偶尔到老外的酒店当面沟通设计细节,其余几位开发者,我们都没在开发期间于线下碰过面。所有的沟通我们都在QQ群里进行,而且大部分是基于文字交流。偶尔在紧急情况,使用语音或电话交流。

总之,在这个不怎么碰面的项目里,在没有合同的情况下,我们幸运地找到了值得信赖的人,组成了一个远程开发团队。

当时,市场上还不像现在有那么多成熟可用的远程saas协作工具。所以除了QQ群组外,我们在godaddy还租了一台服务器,在上面搭建了测试站点、FTP服务器、SVN代码管理系统,以及用开源系统bugtracker搭建了一个用于任务分配和缺陷管理的系统。

在T公司的两年时间里,我们在远程且没有协议保障的情况下,靠着一腔热血,连续开发和运营了两个社交网站。

在这期间,老外一直想拉风投,见过一两个投资者,最后都不了了之。在坚持了两年后,两位老外退出了团队。

之后,我和这帮开发小伙伴,断断续续接了一些软件外包项目,又把这种远程工作模式支撑了两年,直到2012年我进入一家新公司,结束了我的第一段远程办公经历。

......

时间来到2016年11月底,我跳槽到C公司,开始了从C公司到D公司为期三年的软件开发众包探索经历。我又再次和远程办公打交道。

C公司时期

在进行软件开发众包模式的探索之前,C公司一直运营着一个口碑还不错的软件外包服务平台。

当时我们定义的所谓软件开发众包模式,指把项目内容拆分成任务包,基于专业的互联网平台和工具,分发给不同专业人才远程协作完成,并最终整合交付的过程。

在平台的项目实施团队中,除了项目经理和测试工程师外,其他的项目成员,包括产品经理、开发人员及UI设计师等,都是远程非雇佣的资源,他们有些是自由职业者,有些是兼职人员。

我们尝试在不雇佣主要项目成员的情况下,依靠事先约定好的项目管理规范和验收机制,以及当时已经相对成熟的在线项目管理工具和代管管理平台,通过协调远程的众包资源,完成软件项目的实施与交付。

这个时期,虽然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司工作,但是和我在项目中的合作者,都是远程办公者。

这次的远程研发办公模式,比起我在T公司的经历来,从资金、技术、人才到项目线索,各方面的资源保障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资金方面,据了解,外包平台的研发和运营,公司投入了数千万元。

技术方面,公司有自研的在国内排名前列的代码托管平台及项目管理工具,有专门的技术顾问为每个项目的实施保驾护航。

人才方面,我们有专门的人才运营专员,负责外部合作人才的筛选与运营。

项目线索方面,在公司决定做项目的直接乙方前,公司的外包平台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积累了不少的项目资源可做转化。

为了保障项目的实施交付,从面对外部合作人才的招募流程、人员管理规范、成果验收方式、沟通管理制度,到面对客户的报价流程、变更流程、沟通方式、收尾与运维支持等等,我们制定了很多标准,并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践去验证并持续优化。

同为远程开发,如果T公司的模式是小米加步枪,那么C公司的模式就是一艘航母。

其实,在C公司的探索中,项目成员的远程办公对于我们的模式来说不是痛点,对于30万以内的项目,一个项目经理的执行效率,在全方位的保障下,最高并行可以达到8个左右。

经过对失败案例进行复盘,我们把当前模式的瓶颈主要归结于:一个远程且非雇佣的产品经理。

这首先是所有软件外包公司的痛点:在固定价格合同的基础上,怎么平衡客户需求和项目成本?然后,再加上一个远程及非雇佣的产品经理,问题进一步放大:怎么要求外部的产品经理去平衡客户需求和项目成本?另外,在开发过程中,虽然产品经理已经严格产出了PRD,但产品细节仍需依赖产品经理的实时沟通,而外部的产品经理响应时间经常无法保证。

正当我们打算又一次解决所看到的痛点时,C公司等不下去了,对所谓的众包探索能否达到期望中理想的模式和规模也抱有很大疑问。一场轰轰烈烈的众包探索戛然而止,整个外包执行团队随之解散。

在C公司,我们作为乙方,在短短的一年探索期内,虽然也出现过个别失败或中途流产的项目,但我们利用远程人才资源,仍成功交付了20多个软件研发项目。项目类型从App、小程序到Web系统等,行业有电商、政务、O2O、医疗等,平均单个项目金额在15万左右。至少,对于中小型外包项目来说,实践证明,利用远程非雇佣的专业人才,完成软件的研发与交付是完全可行的。

D公司时期

在C公司的外包团队解散之后,我跟随当时仍看好这一前景的老大,再次进入创业公司,继续探索“远程众包”模式。

这个时期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自雇佣产品经理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尝试解决产品经理的痛点。

我们开始雇佣全职产品经理。全职自雇佣的产品经理可以跟商务经理、项目经理及测试工程师集中办公,也可以和本地客户面对面沟通,沟通效率大大增加,方便控制项目成本及范围,客户体验也更好。

但外包行业始终会面对产品形态多样化的问题,所以很快新的问题又摆在我们的面前:一个产品经理不可能行行精通,比如让一个原本擅长工具类的产品经理去做电商系统时,不仅执行效率变低,而且项目失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我们可以雇佣更多精通不同行业和不同产品形态的产品经理,但经营模式会越来越重。这与我们最初的愿景相背——我们最终希望,把技能专业化的工作都分包出去,实施团队越轻量越好,自雇佣团队最好只保留管理功能(即项目经理的职责),最终,甚至项目经理的工作也需要分包出去。

这个时期,因为脱离了C公司的支撑环境,我们尝试和使用了市面上很多成熟的在线远程协作工具。比如:

1)产品设计方面,我们要求产品经理统一使用墨刀;

2)流程图绘制方面,我们觉得processon很不错;

3)UI设计稿的管理,我们在对比使用多家后,最终使用了蓝湖;

4)项目管理工具,起初我们购买了Worktile,而后又使用了腾讯的TAPD(包含了需求管理、迭代管理、测试管理等);

5)技术环境方面,我们使用Gitlab搭建代码管理平台,以及Gitlab CI+Docker实现DevOps流程(后面又引入K8);

6)在线沟通使用企业微信(所有合作的远程人才我们都为其开通公司的企业微信帐号,那个时候企业微信并未与微信打通);

7)视频会议一直使用ZOOM,但后来因为国内DNS的解析原因,改用了国内仿ZOOM仿得很像的瞩目;

8)文档管理我们先后在Worktile、TAPD和石墨间切换,最后慢慢全都迁到了石墨。

现在市场上的专业的saas工具有很多,对于任何企业或个人远程办公者来说,只要付少量的费用、甚至免费就可实现开箱即用。

2、第二个阶段:基本实现全体远程办公

到基本实现全体远程办公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我离开了这家创业公司。

不管是基于主动还是被动原因,D公司终于基本实现了全体远程办公。这期间,项目自雇员工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动。

首先,产品经理回归到C公司时期的外部合作者模式,但我们对产品经理的要求更高,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对候选者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从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到对众包模式的认可程度,而且我们只对自由职业者进行筛选。先保证质量再追求数量,宁可慢一些,也要稳一点。这个时候的产品经理和公司的合作紧密程度,除了差一纸雇佣合同和非按月结算工资外,与自雇佣员工相比差别不大。

其次,为了减少沟通成本,公司内部砍掉了测试经理的岗位,项目经理需要兼做测试的工作。当然,为了保证项目质量,同时减少人工测试压力,我们逐渐上线了自动化测试。

最后,项目经理这个职位也终于开始尝试与外部人才合作。在我离开后公司后,已经有三位外部项目经理先后在不同项目中以远程非雇佣方式担负起了项目管理职责。

随着人员组织模式的调整,公司在项目管理规范和报酬结算分配上也做了一系列调整,这都是后话。

公司不久退掉了租用的办公室,改为自雇人员在公共办公空间一个星期集中办公两次,其余时间则全体远程。

为了保证远程的效率,或者说是为了监督员工的工作时间,公司要求自雇人员在工作时间内需要加入视频会议室。对于外部合作者则没有强制要求,以结果导向。毕竟,对自雇人员而言,公司购买的是员工时间,对于外部合作者,公司是为结果付费。

最后

虽然我已经离开了D公司,但从C公司到D公司期间,我结识了一批远程众包工作模式的探索者。其间,一直有人上船,也一直有人下船。这一批人,有创业者,有上着班但一直想跳出来的兼职者,但更多的是自由职业者。这一批人,一直对远程众包工作模式有一个理想国般的愿景:有一天,所有的专业人才都可以做自己时间的主人,大家可能互不相识,但为了完成同一个目标组成了临时的远程团队,然后依托专业工具和标准流程各司其职,完成目标后,想追求诗与远方的追求诗与远方,想继续赚钱的继续赚钱。大家摆摆手,或许在下个项目中,江湖再见。

作者:阿蓝,一个女儿的宝爸。个人公众号【一步成长】(ID:alanwriting)专注于“个人认知与能力的提升、自我的发现与成长”。如果您对如下领域也感兴趣:“能力提升、写作、个人成长、亲子关系”,那我们有相同的爱好,欢迎你关注和留言,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远程办公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