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一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三)

    【晓炎说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漫像      晓炎作

                                                  迷一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三)

                                                                  杨晓炎

                                   

                                            陀氏的思想艺术超时空及最后的迷茫

   

      托翁和陀氏在俄罗斯文学是两个巨人。他们的作品几乎卷首都引用《圣经》语录,可以说是通过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来宣传基督教思想,两位巨人都在晚年创作了最后的有基督教思想的作品,托翁的《复活》更是大段大段的诠释基督教观念,以至于感觉他游离了小说的特有形式,成了思想的议论文,陀氏的《卡拉玛佐夫兄弟》更是专门用一章节“宗教大法官”评击中世纪的宗教,这二位老人的宗教信仰都有自相矛盾又有相同的地方,托翁显得虚无主义,每部作品都赞赏上帝的恩典,但他的墓地没有墓碑文,静静的躺在草坪下面,大树陪伴他,而陀氏的墓地有十字架和他的铜像,碑文刻着《圣经》语:“……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但陀氏的作品比托翁超越时空,后世影响很大,他自称是“现世的忧虑”所困扰的艺术家一一在《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和《卡拉玛佐夫兄弟》感到虚假和脱离实际,所塑造的人物是紧张兮兮故意弄得神经质和不足信,是绝无仅有的,托翁尽管有时对他评论他的小说是一锅糟糕透顶的大杂烩,掺杂了沙文主义和歇斯底里的宗教情绪,像他这种有癫痫疾病的人能创作出什么好作品?同时又对陀说得非常好“浑身都充满了斗争”,古人称癫痫病为“神圣之病”,无论是“神性”还是“魔性”,在伟大的作家陀氏身上就是神秘,以赛亚·伯林形容托翁是狐狸(思想圆滑),陀氏是刺猬(思想锋芒),狐狸惦念刺猬,难怪托翁病中看他的《死屋手记》大为赞叹,临终前随身带着他的《卡拉玛佐夫兄弟》。陀氏的所有人物的描写都以不同的方式道出同一种想法:必须彻底改变人类的社会和道德命运,人类以往的历史道路已走到尽头,必须确立能够推动人类社会打破停滞状态的新社会和道德准则,陀氏小说应该像维亚切斯拉夫·伊凡诺夫首先使用“悲剧小说”而定位这种类型,二十世纪爆发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紧张性”,同陀氏作品中的精神紧张性,同他的主人公的生活条件处世态度思想和激情的紧张性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罪与罚》大学生杀高利贷老太与二十一世纪今天上海研究生杀院领导),陀去世后,几乎每一种哲学流派和美学流派都非常把他“拉”到自己一边,时而被描绘成自然主义作家时而是象征主义的先行者,有时把他当作尼采学说的拥护者,又是当作是基督哲学家,更有甚者把他当作存在主义者,而陀氏生前声称他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家”。陀氏的作品影响了二十世纪许多互不相同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一一亚·勃洛克、阿·高尔基、阿·爱因斯坦、托马斯·曼、罗曼·罗兰、塞·德莱塞、威·福克纳等众多作家,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现世”的现实生活上,我认为陀氏属于像巴尔扎克和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西方世界描写大城市的经典小说家。他的严酷的现实主义已经预言了二十世纪的历史生活中爆发过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大批手无寸铁的居民惨遭杀害,有过希特勒的死亡集中营以及旧社会的其他罪行,其残酷性超过了陀氏的最可怕预见,并继续影响到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经济危机、环保污染、住房医疗、收入不稳等等的紧张烦恼压力,引发了许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陀氏影响,加缪创作了《鼠疫》、库切创作了《彼得堡的大师》主人公是库切痛失爱子同时也是陀氏的小儿子的原型,感人至深……我发现《卡拉玛佐夫兄弟》的主人公阿廖沙,就是陀氏心爱的离世的小儿子阿廖沙,《白痴》的梅思金就是陀氏本人的化身,他只能寄望于小说中的主人公,从年轻时是“革命者”,通过流放苦役改变了信仰反对恐怖主义暴力活动,《群魔》根据真实事件写的政治小说,“五人小组”真况有点像他当年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类似,他被捕从死刑改判流放,彻底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一一革命非要暴力吗?从而他在这本小说展开充分的讨论描绘,作家认为他永远不会成为小说中的涅恰耶夫的恐怖革命者,因此这本书长期遭前苏禁止,说是最反动攻击革命的小说作品,随着时代发展,慢慢知道这本书的价值,又重开始出版发行,但是陀氏内心世界深处难以解释的迷茫,看似他完全改变了信仰,却在《作家日记》中找到他准备想创作《卡拉玛佐夫兄弟》第二部(续集)记录大纲,以主人公阿廖沙在“尘世”漂泊之后,重新回到修道院,将通过修道院成为“革命者”可能成为政治犯被判死刑,是否意味着作家在临终前已经改变以往承认“沙皇的存在”的立场?然而上帝是公平的,1881年陀氏正准备写作《卡》的第二部时。2月9日他的笔筒突然掉在地上,滚到柜子底下,在搬柜子过程中用力过大,导致血管破裂,于当天去世,弥留前他的第二任妻子为他朗诵《圣经》,享年59岁,葬于圣彼得堡,上帝没有让他继续创作《卡》的第二部,不允许他再迷茫……他是幸福的,《卡》的卷首语是“献给安娜·格里戈里耶芙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她是上帝赐予他帮助整理打印誊写所有作品稿件,陀氏临终握着她的手说“始终爱你而没有半点虚假……”,第二句卷首语是引用《约翰福音》第十二章第二十四节,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

          仍旧是一粒;

          若是死了,

          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2021年11月18日晓炎视力模糊写于小言斋)

你可能感兴趣的:(迷一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