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细雨润无声

最近看了《死亡诗社》这部影片,大概讲的就是在威尔顿预科学院这种传统、守旧的学校中,一位新学期刚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带领着以尼尔为首的一批学生们突破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走出课堂、突破自我、寻求自由的故事。

其实这部影片又叫做“春风化雨”,其实我更喜欢这个名字。正所谓“春风细雨润无声”,在影片中,基廷老师就是通过撕书、吟诗、踢球等多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一点一滴的改变着这批学生,例如后来托德在课堂上勇敢的吟诗,诺克斯勇敢的追求到了心爱的女孩,而尼尔则违背父亲的意愿出演了话剧……虽然在影片的最后基廷老师离开了学校,但自由的思想已经留在了他教的这批学生中。

其中最让我感到惋惜的就是尼尔的自杀,他是一个品学兼优并且最具有激情的学生,就是这样一个很活跃乐观的学生最后竟然用手枪结束了自己鲜活的生命。他就像是一位充满冒险精神的勇敢骑士,一直勇敢无畏的前行,然而再勇敢的骑士也要听从国王的命令,而这国王就是他的父亲。尼尔的父亲很严肃、谨慎,总想将所有东西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行,就例如他在入睡前还要用手将拖鞋摆正。更何况是他的儿子呢,他不允许儿子违背自己意愿,从不考虑儿子是否愿意。例如在影片开头,父亲即使知道加入社团对儿子不会有影响但依旧要求尼尔退掉社团,并且俨然是用上级命令下级的口吻,不容尼尔拒绝和反驳。而尼尔只能憋屈的接受。憋屈久了也就爆发了,就在尼尔偷偷的出演了话剧后,他父亲就很是愤怒并明确表示要将尼尔转到军事学校,尼尔在听到父亲要他转学的决定后,绝望的选择的自杀的道路。可为什么一定要走上死亡的道路呢?这样的牺牲太大了,留给父母的伤痛是永久的。尼尔不顾一切的追随着理想主义去了,那现实呢?留下了尼尔不曾看到的父亲的歇斯底里、托德的嚎啕大哭和基廷老师的懊悔。不顾一切的死去是最不负责任的做法了,他是得到了自由,但困住了更多的人。

在影片中,其实变化最大的是尼尔的害羞室友——托德,在最开始进校的时候,他是一个很谨慎胆小的男孩,他不像尼尔那样敢做敢说,大概是他的哥哥的光环给了他太大的压力吧?所以他不敢犯错,只有一直循规蹈矩的生活着,在理想和现实中徘徊着。并且托德可以说是整个班级中最懦弱的人——不敢违抗父母,不敢在同学面前朗诵诗歌,也劝尼尔不要违抗父母。他明明有着写诗的才华,却不敢对自己予以肯定。但是,自从他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seize the day”就注定了他的改变,他想突破,所以在基廷老师的一步一步的引导下他慢慢的突破自我。我想,他是这些学生中成长最多的人,对这位独树一帜的基廷老师,他由质疑到观望,由观望到接受,由接受到赞同并被其深深影响。从托德的目光中,我理解了什么是教师的春风化雨,当基廷老师被开除要离开时,是他带领班上的一些同学站到桌子上高诵“噢,船长,我的船长”,曾经的他一直都很羡慕甚至是崇拜着他的室友尼尔,他一直视尼尔为榜样,并且渴望成为他那样的人。但最后,他没有成为像尼尔那样的人,而是成为了一个足以让自己引以自豪的人。

在片中,基廷实在是一个矛盾体,他是在名牌大学毕业,是从传统教育中走出来,但他的教育方式又是如此的与传统教育不同。但从他看到老照片那段就可以猜出他曾经参加过死亡诗社,或许也发生过类似的悲剧:一群青春期的小伙子,自发地反抗着学校的古板教育,组织了死亡诗社,或许也和学校发生冲突,有些成员为此付出了代价,大多数人从此遵从规则然后按部就班地生活,然而却在心底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可能基廷老师就是留有遗憾,所以他不想让他的学生也屈从于现实之下,以至于在讲课上标新立异,让学生去释放自我。他想突破既定的规则,然而他们是处在一个现实的世界,即使是理想主义也是需要现实主义的支撑的,然而基廷老师忽略了现实的重要性。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理想主义者负责向前冲,现实主义者负责善后”,基廷老师只管向前冲了,没有顾忌现实,所以现实倒戈相向了。

其实基廷老师和学校都没有什么错,只是教学观点不一样罢了,然而都走向极端就不好了。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双方都妥协一步就不会有悲剧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风细雨润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