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之本意何在?

图片发自App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此为为学应有的态度,故韩愈在《进学解》中,如此开门见山地告诫学生,颇为义正严词。

此句话对于求学之人来说,可谓一针见血。读书决不能泛泛而过,浮皮潦草,勤与思是必须要贯之于始终的。多读与多思,方有可能化文章的精髓与自身的思想为一体,得出自己的独道见识。

此为正向思考而得出的正向结果。假设勤与思之后,结果是梦想成真,得尝所愿。便如所有的童话故事,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样,逻辑上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总觉得与现实有着巨大差异。所以,如果逆向仔细品味这句话,会发现后半部分难以具像。何为荒?何为毁?

《进学解》中韩愈便以答学生疑问的形式,对这一点给予了澄清。因为如果不解释,这句话的便失去了意义,为学的本意也将遭到怀疑。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韩愈以身标榜,勤学苦练,丝毫不曾懈怠。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且学以致用,挽救儒家学说的萎靡,不遗余力,劳苦功高。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韩愈在自身修养上也是有礼有节,堪称完美。

但是,当才华遭遇现实,再高尚的梦想也可能破碎一地,无处找寻。“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在朝廷上只以主张划团队,一不小心他就变得孤立无援,一身才华付之东流,不受重用不说,还贬官远离京城,连累家人一起受穷受累,细细想来,一生苦苦求学的付出,到老却如此凄惨。连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那么,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头头是道地教别人,求学之道呢?

韩愈必须要说点什么,为自己的行为正名。“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不怨天尤人,自己的仕途不振,与朝廷没有关系,与时运也没多大关系,只是因为自己的学识还没到更高的层次,还需要继续修行!

这才是求学该有的胸襟,虚怀若谷,学而没有止境。虽然孔子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是并不能以是否得到足够的物质享受为最终目标,因为那只是为学中的偶然现象,而非必然。

所以孔子还说:“学而优则仕”,足够优秀的人才能胜任朝廷为官,如果尚未优,学就只为修身,不用想着平天下。因为在孔子眼中为官并非为贪图享受,而只为国家出谋画策,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官。

所以反之,也可以这么认为,还没有足够的学识以前,是多大的器就做多大的事,不能眼高手低,更不能本末倒軒埋怨社会的不公,上司的有眼无珠。失败了,向内找原因而不能向外推卸责任。实际上,韩愈在教人为学时,更多是教做人的道理。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学”之本意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