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4

啃硬骨头的科研女“匠”

她无怨无悔坚守科研一线29年,从一名石油新兵蝶变为精通油藏气藏、老区新区、海上油田和陆地油田开发的业内专家。

她不畏挑战,“啃”下中华第一储气库单井注采能力设计这块“硬骨头”,开创国内储气库设计与实施先河。她和团队一起探索创建“海油陆采”高效开发模式,推动大港油田滩海地区从油气开发“禁区”变身“油区”。她带队攻关“双高”老油田提高开发水平技术难题,成功打造高含水油田渗流场精细调控开发模式。

她就是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大港油田企业技术专家何书梅。

匠心逐油——她是责任田里的精耕者

上班29年,何书梅只休过一次带薪假,加班是常态。用她母亲的话说,加了29年的班。

上班29年,何书梅有过多次疗养机会,但只参加过一次,最后还因为工作提前返回了。

“啃的都是不好啃的‘硬骨头’,肯定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用心去干好。”平和的口气里流露出何书梅笃志攻坚的态度。

1993年夏天,何书梅以专业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从大庆石油学院毕业,怀着兴油报国的一腔热情,成为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一名油气开发技术人员。

秉承在校“学就用心学好”的态度,上班第一天她就下定决心:“干就用心干好”。从此,她把“用心”融入每一个区块、每一个井组、每一口油井、每一项具体工作中。

抄报表是新员工常做的事,有人习惯照搬照抄,把数据原原本本抄好,何书梅则不同。喜欢刨根问底的她不仅抄好数据,还要弄明白每一个参数、每一项指标的意义。发现压力数据填的是“0”,觉得不大可能,于是主动问师傅是不是写错了。师傅告诉她“是表示没有测压”,并对她用心干事的工作态度大为赞赏。

“干中学、学中干”的何书梅业务能力突飞猛进,刚上班两年就独立承担了采油四厂的“合理利用边水能量提高采收率”项目。方案汇报时,对方10多个人围着桌子坐了一圈,连珠炮似的询问20多口井的地质数据和开发情况。何书梅脱口而出、应对自如,没有被任何一个问题难倒。在场的人称她是“大港油田活地图”,领导说她“干工作让人放心”。

2009年2月,张海33-22井在射孔过程中多次发生溢流,现场工作人员不得不用高比重泥浆来压井。3月,油井投产后油套畅通却不见油气,测试压力远低于地层压力。当时,建设方得出“干层不含油”的结论。

已任滩海开发室主任的何书梅一遍遍地在脑海里复盘设计施工过程,有理有力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发生溢流说明地层能量充足,测试压力低大概率是因为压井导致油层堵塞。建设方接受建议进行压裂。“被判死刑”的油井投产后自喷生产,自喷日产油20多吨,自2009年7月投产至2021年11月间关,共计产油3.5万吨。

守正创新——她是储气库设计的先行者

油气开发技术研究的对象是深埋地下“看不见摸不着”的油气藏。在大港油田这个具有多套生油层系含油组合的复杂断块油田,开采剩余油气资源绝非易事。“中华第一储气库”大张坨储气库运行方案注采能力设计,就是何书梅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1999年4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决定建设国内首座配套长输管线调峰地下储气库,责成大港油田开展大张坨凝析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方案研究。单井注采能力研究的重任落在了她的肩上。

因为是“首座”,所以国内没有储气库建设的先例可借鉴。何书梅满怀希望地把目光投向国外文献,结果依然没找到系统的设计方法的有关介绍。这意味着她将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单井注采能力是储气库运行的一项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到调峰能力大小。细心的她发现,利用大张坨凝析气藏本身已有的气井测试资料,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均出现错误结果。原因是受反凝析的影响,测试数据存在严重问题,所以不能直接用于储气库的方案设计。

用来指导储气库运行的方案必须科学严谨,任何一个数据一个结果都不能有差池。既然现有的产能测试资料不能用,那就想办法寻找合理的产能测试方式。

时间紧任务重,又没有现成的学习模板,何书梅决定从理论认识寻求突破口。她把资料室里能找到的相关图书都找来,一本一本地钻研,白天在单位时间不够,晚上就等两岁多的孩子睡着了再挑灯夜读。

地层渗流能力、井筒流动能力、油管冲蚀流速、凝析气藏……这些枯燥的专业知识由生疏变得熟悉,由呆板变得鲜活。她在一次次的融合碰撞中激发了灵感的火花,并从分析凝析气井开发规律入手,大胆提出“高凝析油含量凝析气井大油嘴高流量改进型等时试井”产能测试方法。

5月进入产能测试期。为摸索最佳的工作制度,何书梅在北大港湿地驻井,一待就是15天。她无暇欣赏“春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鸟儿齐飞”的湿地美景,每天迎着荒野里粗犷的风,顶着明晃晃的太阳,步行着一次次上井测量,量身定制了涵盖注气期、采气期、注采平衡期不同阶段的工作制度。

屈指算来,大张坨储气库已投产22年,方案现场实施单井注采能力符合率100%,气库运行指标符合率100%,累计注气量突破100亿立方米。何书梅探索形成的单井注采能力设计技术开创了我国储气库设计技术的先河,已指导大港油田建成近百亿立方米规模的储气库群,成为保障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的主力军。

敢为人先——她是“海油陆采”的开拓者

“一般人不敢接的重任,何专家都扛下来了。”何书梅的同事李静佩服地说。

埕海1-1、埕海2-2人工岛的建成,吹响了大港石油人向滩海这一尚未完全认知领域进军的号角。2007年3月,肩负技术支撑使命的滩海开发室成立了。何书梅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室主任。

绵延146公里长的海岸线将大港油田陆地部分和渤海紧紧相连,滩海地区被视为大港油田未来发展的希望和主战场。然而,淤泥质海况条件和复杂的油藏条件,让这里曾被视为油气勘探开发“禁区”。如何实现经济有效开发,是滩海开发面临的巨大难题。

上任第一天,她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拿埕海二区开发方案来说,涉及6套含油气层系、13个区块、3种油藏类型、2种储层类型、多种油水系统和多种压力系统。方案编制时需要综合考虑复杂的地质条件、人工岛地面空间狭小、复杂结构井网、防风暴潮、经济有效开发等诸多因素,设计工作量之大、设计难度之高前所未有。

前方是从未有过的挑战,脚下是未知的礁石暗流,但何书梅没有退缩。她知道埕海油田是集团公司对环渤海地区“海油陆采”的试验田,既然重任在肩,就要竭尽全力去干好。

在人迹罕至的滩海“荒原”上,何书梅带领团队一路披荆斩棘,拓荒前行。地质开发资料匮乏,那就整合构造、储层、油藏等多学科技术进行分析;储层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那就遵循“单井个性化,区块整体化”做实精细文章;人少工作量大,那就日夜兼程……精心打造的复杂断块薄互储层立体开发方案编制技术,如一把铁锤,击碎了埕海二区方案编制的“硬骨头”,在股份公司组织的评审中一审就顺利通过。

拓荒的路每一步都很难,但每走一步都会有收获,都会加深对滩海油气开发的认识。

和陆地相比,海上油田开发成本更高,效益建产是关键。何书梅有每天关注油井日报表的习惯。善于明察秋毫的她发现张海502FH井产能试井时,随着油嘴放大,流压下降幅度变缓,违背了线性规律。她由此判断近500米的水平段内部非均质性影响水平井的开发效果。

新认识引领新方向,此后他们转变了“依靠长水平段多产油”的理念,调整为适应储层分布的长水平段分段开采、水平井井段合理设计,并在3口大位移水平井试验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由此孕育形成的复杂储层水平井优化设计、产液剖面预测及井网优化技术,至今仍是滩海高效益开发的“制胜法宝”。

借助工程可视软件,滩海开发首次实现钻井现场和科研人员办公室无缝对接。何书梅和团队成员身在办公室心在钻井现场,如医生关注病人心电图般实时追踪电脑屏幕上的钻、录、测曲线,发现异常及时“诊断”调整钻井轨迹。由于人工岛上钻机开钻就一口井接着一口井去打,他们常常奋战到后半夜一两点,有时通宵达旦,自称那段时间是在“闭关”。

2007年对大港油田具有里程碑意义,滩海自营区实现了油气产量零的突破,昔日“禁区”变身今日“油区”。截至2021年底,滩海自营区累计生产油气当量470万吨。

油田开采时间越长,面临的“硬骨头”越多。开发建设50多年的大港油田老区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稳产形势异常严峻。

“老区是压舱石,老区稳产了大港油田就稳产了。蹚出一条高含水老油田效益稳产的新路迫在眉睫。”作为油田气田开发技术专家,何书梅带领团队又开始啃“老油田渗流场精细调控提高采收率技术”这块“硬骨头”。

在兴油责任田里深耕29年,何书梅啃起“硬骨头”来依然初心如磐、激情满满。她说,油井就如同自己的孩子,呵护它们的健康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本文转发于中国石油报 文字/张敬潇 李静 图片/张继东)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