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五)——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

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

文章目录

  • 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
  • 前言
  • 一、变态心理学概述
    • 定义
    • ICD-10关于精神病性的描述
    •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 学科简史
  • 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 三、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 认知障碍
      • 感知障碍——感觉障碍
      • 感知障碍——知觉障碍
      • 感知障碍——感知觉综合障碍
    • 思维障碍
      • 思维形式障碍
      • 思维内容障碍
        • 妄想
        • 强迫观念、强迫思维
        • 超价观念
      • 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 自知力障碍
    • 情绪障碍
    • 意志行为障碍
    • 案例
  • 四、常见精神障碍
    • 精神分裂症
    •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 神经症
    • 应激相关障碍
  • 五、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 心理健康的定义
    • 许又新的三标准
    • 郭念锋的十标准
    •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 六、关于健康心理学
  • 七、压力与健康
  • 八、总结

前言

一般来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认为自己身边的人或者是了解到的一些事情中的主人公存在心理异常、处在一个不正常的水平,但事实上,我们觉得这些问题不在我们身边是因为我们对于很多事情不够了解,当我们真正的了解,并带着一个会分辨、理解的眼观去看待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在我们生活当中时时处处与这些症状不期而遇,这些症状不仅会发生在别人身上,也许很多时候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个现象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现象就是一开始我们都是抱着无知者无畏的心态,觉得有病的都是别人,自己肯定是很健康的,但是当了解到症状的时候,就会发现每一个症状,自己都有这个特点,就会焦虑、紧张,但是当对某个症状更深入的了解后又发现自己这个特点和真正严重的人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当然也有确实是比较严重的情况,这时候就要想办法去解决

——总的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可能会经历这么一个心路历程:觉得自己没事,有事的都是别人——>觉得自己有事——>寻求帮助自己——>最后有部分人发现自己是小题大作,有部分人发现自己真的有问题,然后开始接纳、系统的面对、解决

作为心理咨询师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面对来访者时,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区分来访者是心理正常的还是心理异常的,若是心理正常,我们就可以对他进行心理咨询工作,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帮助他调整、改善。但一旦发现他是心理异常,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对,一方面,按照《精神卫生法》,若来访者是心理异常,我们就不能在没有任何操作、手续的情况下把人留在手里继续做咨询,否则是违法的,另一方面,若是发现来访者是心理异常,我们就需要帮助他找到合适的解决门路,让他去医院让精神科医生诊断,医生拥有更丰富的病理学、药理学知识,让医生来判断病人此时是否合适做心理咨询,若不适合,则让医生接手,做相应的精神科治疗,若医生觉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心理方面的帮助,这个帮助可能是心理治疗或是心理咨询,医生会在医嘱中写明,若医嘱中写明了需要心理咨询的辅助,那么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对病人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否则就是毁人害己


一、变态心理学概述

定义

一、心理变态是一个没有贬义的统计学概念,泛指人们低于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种心理行为表现(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动态的)
二、即使是心理异常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目前正常,也许在某一时刻就异常了,心理异常通过治疗,变为心理正常)
四、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会永远并存

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特点

ICD-10关于精神病性的描述

属于精神病性的症状:
-幻觉:能够知觉到不存在的信息、刺激,并坚信不疑
-妄想:思维方面,对没有客观事实依据的事情坚信不疑
-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
-并非由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不出家门,心理活动减少,没有出去的欲望,或是担心外面不安全、各种紧张、害怕
-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运动迟缓、意志行为减退,以及生活特别懒惰
-紧张症性行为:精神紧张、神经过敏、烦躁易怒或忧郁、全身无力、容易疲劳、失眠、头痛、思想不集中,木僵

如果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则称之为精神病性问题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临床医学的分支
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学科简史

流派 认为异常的原因
精神分析 固着(zhuo)——某个阶段没发展好,如口唇期,没有顺利的往下发展,停留在这个阶段
焦虑——本我-超我间的冲突产生焦虑,自我防御机制也抵挡不住了
压抑——有些东西在意识层面不能被接受,就被压抑到了潜意识层面,压抑的东西就以变相的形式表现出来
佛洛依德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是性的冲突
行为主义 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给人什么样的刺激,人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形成某种反应
认为出现异常是因为
1.兴奋和抑制的冲突——你的神经告诉你要开始行动(兴奋),又告诉你不能开始行动(抑制),出现了矛盾,久了就出现了毛病,就比如有些人有一些癖好,有癖好本身没问题,但是一方面想做,一方面又觉得不好想克制,但又克制不住
2.异乎寻常的刺激——忽然间出现一个大的刺激,容易让人出问题,例如范进中举,对于他的人生来说,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异乎寻常的刺激
人本主义 认为人只要不受到太多的障碍都会向着自我实现的目标去发展,根据需求层次,一层层地向上发展
认为发生异常的原因是: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人本主义认为我们生存的环境不是一个去条件化的环境,人生在世只要活着,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阻碍
举个例子: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孩子明明觉得不冷,但是妈妈觉得他冷,就给他穿很多衣服,孩子就觉得很热,于是脱衣服,妈妈就再给他穿上,孩子又脱,于是妈妈开始闹了,训斥孩子“不听话、不爱妈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妈妈会伤心”等,这就是一个给孩子施加阻碍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叫“价值条件化”,本来冷就穿热就脱的一件事,现在变为孩子的需要和妈妈的需求产生了冲突,孩子被妈妈灌输不穿就是不听话、不是好孩子,因为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于是就屈服了,就出现混乱了“我到底冷不冷?”类似这样的事件了多了之后,孩子就开始背离自己真实的感受、经验,明明感觉不冷,却告诉自己冷,明明有些东西不需要,却告诉自己需要,明明吃饱了吃吐了,为了让妈妈满足,要吃下去——这就是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阻碍——有自己的原因(没有遵从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原因(如妈妈)、加上社会环境等压力,以至于变得扭曲
成年后需要我们找到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遵循自己的内心,我们需要看清哪些是别人对你的要求,哪些是自己真实的需要(去条件化),是选择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主,还是满足别人的需要,还是两者间中和一下,这就看个人的选择、调整了——只有自己能帮助到自己,但是要注意,这里的人本主义的观点是:如果太远离自己的内心,就容易出现心理异常

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与责任的冲突是存在焦虑

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
(1)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生理上)
(2)正常的人际交往,承担社会责任(社会上)
(3)正确的反映,认识客观世界(心理/认知)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第一种区分方法 (标准化区分-李心天)
医学标准:以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为根据(如脑扫描,看看结构有无病变)
统计学标准:偏离正常(大多数人)平均值
内省经验标准:病人或观察者的体验(向内觉察:病人本身觉得自己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观察者认为病人是正常还是异常的)
社会适应标准:行事背离社会准则(是否能帮助他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第二种区分方法 (三原则-郭念锋)
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同一性(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是否统一,不用完全,类似就行)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一致性(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如:知道猫不可怕,但是一见到猫就浑身发抖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稳定性(如今天内向,明天就突然大转变,就是异常)

心理正常可以做心理咨询
心理异常则必须得看医生


三、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学习目的: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必要时转诊

对于有精神障碍的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辅助性的,有条件的进行
本节内容摘自《精神病学简明教程》

心理异常主要分为:
认知障碍
情绪障碍
意志行为障碍

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分为以下几种:
【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五)——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_第1张图片

感知障碍——感觉障碍

回忆几个概念: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人们能够感受到刺激的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人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感觉过敏
感受性异常的增高、感觉阈限异常的降低
比如正常情况下,家里开空调的声音不会影响到你的睡眠,但是在感觉过敏的情况下,你都会觉得很响,一点小的光亮,你都觉得刺眼
Ø 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
Ø 神经症、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如神经衰弱)

(2)感觉减退
感受性异常的降低、感觉阈限异常的增高
比如拿针扎这类患者,他们都可能感觉不疼
Ø 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
Ø 抑郁状态、意识障碍患者等

(3)内感性不适
浑身上下都有感觉不舒服,但又说不清具体哪里不舒服
Ø 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
Ø 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状态

感知障碍——知觉障碍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错觉
错觉——知觉错了
正常的错觉——只要错觉的条件在,错觉就一定会产生(人人都会有),通过主观努力很难克服,并且正常的错觉一般不会带有恐怖性质,即不会让你感觉害怕
这里的障碍是指异常的错觉——你有,别人没有,并且异常的错觉往往带有恐怖的性质,会让你感觉害怕(如把墙上的印记看成鬼脸、把绳子看成蛇)
Ø 在特定条件下,带有固定倾向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Ø 病理性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2)幻觉
Ø 无对象性的知觉——客观不存在,但是患者能感知到
Ø 坚信不疑——别人劝说没用,患者坚信有
Ø 一种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咨询师没法处理,需要交给医生
【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五)——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_第2张图片
评论性幻听:如听见“你是个坏人”
争论性幻听:听见多个人在争吵
命令性幻听:如听见“杀了他、跳下去”
内脏性幻觉:如感觉自己肚子里长了羽毛、虫子

真性幻觉:与相应的感觉器官相联系指耳朵真的有听见、眼睛真的有看到
假性幻觉:比如在脑子里听见声音、在内脏里看见影像

功能性幻觉:如电视打开的时候,使得患者的对应的器官处于工作状态,如耳朵,然后患者出现幻听(本来就在听东西,听到了客观不存在的东西)
思维鸣响:自己在想什么,能在耳朵里听见(本来是自己内在的脑海里的声音,变成了外在的可以用耳朵听见的声音)
心因性幻觉:心理原因导致,特别想听见的声音听见了,特别想看到东西看到了,如一个人明明死了,患者还能看到他、和他说话

感知障碍——感知觉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看一些东西,因为某些原因,看到你眼睛里的时候,已经不是事物的真实影像了
如厌食症患者,明明瘦骨嶙峋了,但他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的时候一个非常胖的自己
【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五)——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_第3张图片

非真实感:临床上,抑郁症患者中有一极小部分的人有出现这种情况,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假的,是做出来的,如触摸别人时候会觉得是戴着橡皮手套摸木头

窥镜症:觉得自己长出问题了,如脑门上长了个眼睛,多长了长嘴,鼻子长倒了,因为这种想法,所以经常照镜子,看看自己是不是长歪了

思维障碍

若把思维比喻为奔腾的流水思维形式就好比水流的流速流量、流淌的状态思维内容就好比水质(水的内容)

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语量多、语速快、词汇量丰富,滔滔不绝,说起来没完,特别的能言善道,若思维奔逸,情绪高涨,动作增多这三个都满足的话我们就认为有躁狂的状态,并且说话时会出现音连、义连的情况
(2)思维迟缓——与思维奔逸相反,脑子里有思维,但是思维、想法凝固在那动不了了,因为慢,所以单位时间里脑子里的思维变少,若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动作减少这三个都满足的话则我们认为有抑郁状态
(3)思维贫乏——思维特别特别少,区别与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是真的量特别少,而思维迟缓是有想法、有思维,但是慢,所以单位时间里显得少
(4)思维松弛、思维散漫——思维缺乏核心、想法漫无边际、逻辑松散、缺少主题,比如你问他一个问题,但是他回答的听上去和你问的问题没什么关系,但是在他自己脑子里是有内在联系的
(5)破裂性思维——意识清醒状态下,语词杂拌,说的话之间毫无逻辑、支离破碎,说的上一句和下一句、前半句和后半句毫无逻辑联系,让人听不懂,如“中秋节吃粽子,地铁出事故动车,院长就是这样,今天是下午”
(6)思维不连贯——意识不清醒的状态下,如喝醉了,出现了上面破裂性思维的情况
(7)思维中断——话说到一半,思维、想法突然被切断了一样,突然间没有下篇了
(8)思维插入、思维剥夺——好像被动地、突然间被人硬塞了一个想法、或者突然被人拿走
(9)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一瞬间有大量的想法被强塞进脑子里,脑子里突然有了一堆混乱的想法,这些想法感觉又不是自己的
(10)病理性赘述——话很多、自说自话,但是一点有意义的都没有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把自己凹成一个奇怪的形状、造型,让别人无法理解,如下图:【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五)——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_第4张图片
(12)语词新作——编造新的字,并给予自己的解释,病人觉得自己很厉害
(13)逻辑倒错性思维——思维颠三倒四,自成体系,让人听不懂觉得很深奥

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

妄想——想法毫无客观依据,不现实、不存在,患者自己却坚信不疑,并且带有自我卷入的特点(即都与自己有关)
(1)关系妄想——原本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事,觉得与自己有关系,如太阳下山了,都是我的做了xxx的关系
(2)被害妄想——觉得别人都在害你
(3)特殊意义妄想——给事物赋予了别人不能理解的含义,如888这种,大家都知道是发发发的意思,但是如别人给他吃排骨,他就觉得是在骂他骨瘦如柴这种就是特殊意义妄想
(4)物理影响妄想——觉得自己被某个物理事物所影响、控制,如觉得自己被红外线控制做这做那等
(5)夸大妄想——夸大自己的名誉、地位、身份,觉得所有人都爱自己,如觉得自己很有地位,手写个支票送给别人,别人真的可以去取
(6)自罪妄想——觉得自己有罪、该死,所有都是自己的错,如非洲饥荒了,都是因为我吃饭的时候掉了一粒米,我有罪
(7)疑病妄想——觉得自己有病,但是对自己的病的认知非常荒诞不羁,如觉得自己脑子有病,脑子都被挖空了,都是屎,但是如体温37.5,怀疑自己感染新冠了,这不是疑病妄想,这属于敏感多疑
(8)钟情妄想——坚信某人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如自称并坚信自己是某个明星的女朋友,但是若觉得所有人都爱自己的情况属于夸大妄想
(9)内心被揭露感——觉得自己想什么,别人都知道了
(10)嫉妒妄想——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但是觉得所有人都嫉妒自己属于被害妄想

强迫观念、强迫思维

满足以下三条属于强迫观念、强迫思维
第一:有一种想法反复出现
第二:自己觉得这种想法是没有必要,但是想控制又控制不住
第三:为此非常痛苦

超价观念

超价观念与妄想有些类似,也是对此坚信不疑,但是区别在于妄想毫无事实依据,超价观念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如在毫无征兆、依据的情况下觉得自己生病快死了,这就属于妄想,若自己有胃炎,但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胃癌了,这就是超价观念

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1)注意障碍
a.注意减弱:注意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一会就走神
b.注意狭窄:在应激状态下,只能看到眼前某一点点状况

(2)记忆障碍
a.记忆增强:一件很小很小的事都能想起来,抑郁时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如小时候做了一件很后悔的事现在都能想起了
b.记忆减退:最近发生的事也记不住
c.遗忘:因为受了什么刺激,导致某一段记忆没有了
d.错构:记错了
e.虚构:原本没有发生过的事,坚信自己经历过

(3)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

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判断(知不知道自己有病,知不知道这个病是怎么回事、什么情况)
有自知力:神经症患者有自知力,知道自己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
无自知力:精神障碍患者无自知力,如妄想,自己坚信
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情绪障碍

有三种变化方式:以程度变化为主、以性质改变为主、脑器质性损害
(1)以程度变化为主
都是过度的情况
情绪高涨(过度开心)
情绪低落(过度伤心)
焦虑(过度担心)
恐怖(过度害怕)

(2)以性质改变为主
情绪迟钝:高级的情感感受不出来
情绪淡漠:低级的情感也没有、麻木,无欲无求,不会难过、不会开兴
情绪倒错:该哭的时候情绪反映是开心的,该笑的时候反而是哭、难过

(3)脑器质性损害
情绪脆弱:有点小事就哭
易激惹:有点小事就发脾气
强制性哭笑:不由自主地、似乎有外在的力量似的逼着自己一会哭一会笑
欣快:内心体会不到什么愉悦,但是脸上笑呵呵的

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有意识地确定目的,不断克服困难,向着目标努力

意志增强:目标变得特变多,什么事都想干,结果什么都没坚持下去
意志缺乏:没有目标,什么都不想干
意志减退:我知道我这事要干,但是我没有力气干
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抑制:
意向倒错、强迫动作:强迫动作指强迫的动作能被观察到,如担心自己家的门没锁,于是在脑子里反复想有没有锁,这属于强迫思维,但是在想的基础上,他反复去检查了门有没有锁,这就是强迫动作

案例

【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五)——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_第5张图片


四、常见精神障碍

上一节中,介绍的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异常症状,所谓症状,就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一些表现,这一节的内容,讲的是,我们综合观察到的各种表现(症状),来进行诊断,从而得到一个结果(诊断出属于是什么病),比如生病时,观察有咳嗽、流鼻涕、发烧等症状,然后医生诊断出得了甲型流感,甲型流感这就是一个诊断

精神分裂症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神经症

神经症介于可以咨询和不可以咨询之间,对于某些神经症患者,医生会建议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心理咨询,对于有些则不建议心理咨询,要看具体情况,并且这个判断要医生在做

神经症的五个特点
-意识的心理冲突:患者发作时是知道自己内心有冲突的,就如担心门没锁好,患者知道是多余的,但是就是控制不住一次次去检查
-精神痛苦:并且这种冲突给他带来了精神痛苦
-持久性:持续时间长,至少持续3个月才能开始诊断
-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但不至于丧失
-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患者器质性的病和神经症的表现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比如得了感冒但不影响对患者神经症的诊断

心理学上,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神经症?
注意:根据《精神卫生法》,心理咨询师不能作诊断,只能大概判断是否有神经症的倾向
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以下方法来判断:
看患者的心理冲突是常形还是变形
常形: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重要生活事件,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逻辑上能理解)
变形:与常形相反,涉及鸡毛蒜皮的小事,一般人难以理解(逻辑上让人不能理解)
例如:一个孩子,他的父母离婚了,于是孩子纠结到底是和爸爸一起过呢还是和妈妈一起过,这就是常形冲突,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并且别人也能理解、能够被常识所接受,若孩子因为父母离婚了,纠结的是出门应该先穿左脚的鞋子还是先穿右脚的鞋子,这就是变形冲突,让人不能理解

若心理冲突是常形的,则患者是一般是心理正常的,不需要考虑,我们要看的是在变形冲突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的病程(从出现这个痛苦到现在过了多少时间)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能不能正常继续上班、上学等社会生产活动)
【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五)——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_第6张图片
若这三个维度上的相加的总分:
3分及以下:不考虑有神经症的情况
大于3分小于6分:可疑神经症
6分及以上:可以确定有神经症

案例:
【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五)——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_第7张图片
根据材料分析:首先患者有冲突,并且是变形冲突(一般人我们想了就想了,不会想着去控制,逼着自己不要再想,也不会担心真的会去做)
打分:
病程上——半年——2分
精神痛苦的程度——无法摆脱——3分
社会功能受损程度——没有完全丧失社会功能,但是尽量避免去银行,受到一定程度受损——2分
因此总分为7分,可以确定为神经症患者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Stress –Related Disorders )又称反应性精神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应激事件:如自然灾害、爱人突然出轨、突然失恋、考试不及格、突然失业、突然患重病等

种类
-急性应激障碍:出现应激事件以后,马上出现反应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出现应激事件后,导致患者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后返劲,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不会显现出什么,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问题,有时还会伴随着“闪回”的特点,即当时的受创伤的画面反复在头脑中出现,有的甚至伴随声音,会出现情感上的一些表现如麻木、回避、抑郁、身体上流露出过度的警觉)
-适应障碍: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所产生的短期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等,但并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典型的生活事件有:居丧、离婚、失业或变换岗位、迁居、转学、患重病、经济危机、退休等,发病往往与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个体的心理素质、心理应对方式、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因素有关

三种应激相关障碍的比较
【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五)——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_第8张图片


五、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都是属于心理正常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但都属于心理正常)有下面两种:

许又新的三标准

1.体验标准(自己感觉好不好)
2.操作标准(是否能维持之前的工作效率、生活效率、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
3.发展标准(该什么时候干什么事,虽然不能用死的标准去规定人,但都有个大概,如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工作,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就不太符合标准了)

郭念锋的十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一个刺激来了后,是会有很大的反应,还是相对正常范围内的反应—— 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弱, 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后天可以训练)
2.心理活动耐受力:对缓慢而长的刺激,一开始可能没问题,时间久了后会不会被磨出问题,耐不耐得住——对慢而长的精神刺激耐受力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3.周期性节律:人不可能每时每刻状态都很好,一天、一年里人都有情绪好的时候,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节律不好, 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4.意识水平:是否容易走神——注意水平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5.暗示性:别人和你说点什么,会不会暗示到你、影响到你——暗示性增强,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6.心理康复能力:人在受打击后,一般都能自愈——康复能力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7.心理自控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自控能力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8.自信心自信心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9.社会交往:社交变少,频率贬低,社交差的人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差,即使是内向的人,也有社交的欲望——接触变少,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10.环境适应能力适应性差,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健康和不健康都包含在正常心理内
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人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出了问题还能正常工作等)
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一出问题就不能正常生活了)
【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五)——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_第9张图片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1)一般心理问题
(2)严重心理问题
(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凡带神经症三个字的,患者的心理冲突是变形的)

泛化:如巴普洛夫的实验中,将狗见到肉流口水、摇铃,将狗流口水与摇铃建立了条件反射,狗听见摇铃就流口水,但是狗听见关门声、说话声等其他声音并不会流口水,这就是没有泛化,一般心理问题,都是不会泛化的,引起情绪反应的还是当初那个刺激,如失恋,让你难过的还是当初那个异性,但是看见其他异性并不会难过,但是若失恋了,觉得天下男的都不是好东西,所有人都会对你渣,这就是泛化
【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五)——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_第10张图片
案例:
【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五)——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_第11张图片
首先这个心理冲突在患者看来是大事(也许别人觉得是小事,但是患者觉得是大事就是大事),并且是常形冲突(有逻辑关系,并且能够让人理解)
常形冲突,所以我们只考虑一般心理问题还是严重心理问题

原因:因新同事学历高,感到自卑,与同事产生分歧,领导选择了同事的方案
发生时间:2个多月
严重程度:内心感到十分痛苦,工作中越发谨慎小心,但却经常出错——对生活、工作已经有一定程度影响
有无泛化:原来对同事不满,现在也会对家人发脾气——情绪反应对象被泛化
因此,这是一个严重心理问题


六、关于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互相找到关系的学科

某些人身体长期患有一些慢性病,时间长了以后,他的心理就会发生改变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以前觉得生活很美好、自己是可信赖的,但是随着身体疾病,慢慢觉得生活不美好了,自己不可信赖了,感觉别人也有问题了
(2)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以前可能会更多地关心别人,愿意听别人说话,但长期患病以后,注意力就放到了自己身上,只能看到自己,看不到别人,只关注自己不关注别人
(3)情绪低落:悲观、失望
(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活感觉很慢
(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有时变得特别应激、易激惹,一点小事就哭、就发脾气

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对于疾病治愈的理解,必须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这三
个方面着眼,使患者在这三个方面同时好转
人是身心相互影响的,有的时候对患者心理上的支持、理解、关爱,对患者躯体上的疾病的治疗也有帮助


七、压力与健康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如何成为了我们的压力,如何影响了我们的健康,如何使我们出现了各种表现

一、压力源:如考试这个事件,属于压力源
【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五)——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_第12张图片
二、压力源种类
生物性压力源:直接威胁个体生命健康或人类种族延续的事件(如新冠)
精神性压力源:你的个性特点、认知方式带给你的压力事件(如嫉妒)
社会性压力源:外来的一些事件(如考试)

很多事件在不同情况下属于多种压力源,如考试,是社会性压力源,但是由于同学间可能有竞争关系,嫉妒,个性是一定要考第一,也就同时属于精神性压力源

三、压力反应
有压力源之后开始有压力反应,如紧张起来、开始警觉,压力源和压力反应构成了压力

四、压力种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有时对人有积极作用):某段时间就关于某个事件,一般人在这个压力下掌握了应对压力的技巧
2.叠加性压力(对人的伤害大)
(1)同时性(同时叠加):某段时间里,身边出了好多事(如某个人近期要考试,但是又要结婚,结婚后又要生子,虽然都是好事,但是叠加在一起也是压力)
(2)继时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件事完了又来一件事,没有消停的时候
3.破坏性压力:一个非常大的、对你有打击的压力(如战争造成家破人亡)

五、压力的适应过程
在适应一般单一性压力时有三个过程:警觉阶段(事来了,我要提起注意力了)——>搏斗阶段(处理、应对压力)——>衰竭阶段(处理完了,休息一下)

叠加性压力:刚经历完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进入衰竭阶段,刚放松下来,这时又来一个压力,又开始警觉,这个时候对人的伤害是比较大的

大的刺激、尤其是自然灾难下(灾难症候群):惊吓期(吓得僵住了、麻木)——>恢复期(开始可以和人述说自己的困境、痛苦,他人要耐心听他述说,有助于他的恢复)——>康复期(没事了)

六、从出现压力源到临床上出现反应的大概逻辑过程
【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五)——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_第13张图片
中介系统
(1)认知系统:自己对这些压力源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怎么评估的(有的人觉得某个事件不算什么大事,自己能处理,最后没事,有的人面对某个事件就觉得自己不能应对、退缩,最后也没事,有的人面对某个压力源,觉得自己不能应对,但是有逃不开,避免不了,焦虑痛苦,就到了临床相)——所以认知系统对压力是有调节作用的
认知系统的中介作用
a.评估作用:结果的威胁性、对事件严重性的评估、对自己能力能否应对的评估
b.调节作用:行为(有什么有效的行为,如逃跑有效就逃跑)、认知(告诉自己其实没那么重要)、环境(能否换个环境,换个环境有用就换个环境)
c.人格的影响作用:内控型(事来了认为是自己的原因,调节自己)、外控型(认为自己无能无力,是环境的原因)

(2)社会支持系统:若遇到问题时,我们能有很多人去请教、很多人能够帮助我们,也许就能解决问题了
社会支持系统不良:指他人不但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反而给你帮倒忙,使问题更严重

(3)生物免疫系统:指身体健康状态,健康、能吃好睡好,就会有一个好的状态应对压力,但若一个问题使你吃不下睡不着、节律变差身体也垮了、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让临床表现更差了

即中介系统(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生物免疫系统)可能会消减压力源,也可能会加重压力源

经过了中介系统后,没有被消减掉的压力源出现临床反应(临床相)包括:
躯体反应(头疼、吃不好、睡不着)
心理反应(心情不好、情绪差、着急、担心、害怕、认知上觉得自己不行,无法应对、心理失衡)
社会行为反应(逃跑、躺平、打人、毁物、哭泣)

干预
我们通过观察临床相(躯体、心理、社会行为反应),思考各个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再进行干预

临床症状分为:及时型症状(受了一个刺激后当时就出现了反应)、滞后性症状(受了一个刺激后,过了很久才出现反应)


八、总结

【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五)——心理健康与常见精神障碍_第14张图片


一些考点
-区分心理正常的心理学原则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认为: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

-精神发育迟滞形成的原因是:早期大脑发育不良

-关于求医行为,正确的说法是:神经症者多主动求医

-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妄想性障碍

-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伤害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

-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应取决于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后压力的:相对强度

-防御机制是自我的功能

-在应对压力过程中个体变得敏感、脆弱、即使是日常微小的困扰,都可引发个体强烈的情绪反应,说明其处于“一般适应征候群”的:搏斗阶段

-生物调节系统作为压力的中介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免疫系统

-注意判断有无行为障碍具有重要意义,是错误的

-患者不能回忆病发生之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情称为:顺行性遗忘

-四面楚歌可以用来形容:同时性叠加压力

-巴甫洛夫认为, 神经衰弱与癔病这两类疾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前者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而后者则相反,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不包括:植物神经过度抑制

-属于适应障碍症状的是:抑郁心境

-以猜疑和固执己见为特点的是:偏执性人格障碍

-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过程及其效率的指标,被称为:操作标准

-着重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发展标准

-精神性压力源是指: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是指: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

-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日常生活压力小比主要的生活改变更能预测健康状况

-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妄想心境常常进一步发展为被害妄想

-患者不仅正常情绪反应量减少,并且人类所特有的很精细的情绪(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逐渐受损,这种症状称为:情绪迟钝

-翁利提出的压力适应的三个阶段(警觉、搏斗、衰竭),统称一般适应征候群

-压力作用于个体后,会经过(认知、社会支持、免疫)系统的增益或消解

-良好的生物调节系统功能,可以防止或降低应激引起的:躯体化的症状

-关于思维鸣响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幻觉、能听到自己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内容

-原发性妄想的形式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

-病理性遗忘的种类包括: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心因性

-痴呆是一种:智能障碍、后天获得的损害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性焦虑的特点包括:意识不到、威胁来自于本能

-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蜡样屈曲、缄默、模仿动作、被动服从、刻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等

-刻板动作的特点是:反复重复某一动作、常伴随有刻板言语

-精神分裂症的特点是:精神获得的脱离现实、多起病于青年和壮年、患病期间自知力丧失

-精神分裂症在发病实际上的特点包括:病程迁延、多起病于青壮年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自知力受到破坏、精神活动不协调

-抑郁发作的特点是:情绪低落、动作减少

-许又新评定神经症的主要维度包括:病程长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精神痛苦程度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包括:选择性遗忘、闪回、抑郁、焦虑

-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特点:总是感到不安、对他人意见过分过敏、习惯性夸大潜在危险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定的心理健康的标志包括:适应环境、有幸福感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对自身价值的态度变化、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体验上、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的种类包括:纯社会性问题、人际适应问题

-研究发现,生活中影响人健康状况的是小困扰的:频率、强度

-动机冲突的形式主要有:双趋、双避、趋避、双重趋避

-癔症的分离性障碍包括癔症性:遗忘、漫游

-科萨可夫综合征的症状包括:记忆减退、虚构、定向力障碍、错构

-妄想性障碍的特点包括:妄想内容有一定现实性、病前人格多固执、主观、病程发展缓慢

-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邻域包括: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心理生理障碍包括:睡眠障碍、进食障碍

-神经症的特点包括:精神痛苦、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有持久性

-生物性压力源包括:饥饿、性剥夺、疾病

-内感性不适多见于:抑郁状态、精神分裂症、神经症、脑外伤后综合征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特点包括:起病前有相应心因、3个月内可完全恢复、以幻觉、妄想症状为主

-非真实感可见于:抑郁发作、神经症、精神分裂症

-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客体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按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妄想包括:原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

-急性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包括:意识障碍、人格解体、定向障碍、强烈恐惧

-属于心理异常的包括:精神分裂症、确诊的神经症、人格障碍、心境障碍

-对于健康心理活动的描述正确的包括: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它涵盖一切有利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心理活动、它是围绕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它在某一段时间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

-破坏性压力可以造成: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灾难征候群

-焦虑神经症的症状包括:漂浮焦虑、精神运动性不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