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空凳 / 2018年8月21日 岁次戊戌七月十一

都只为了个小女孩,在街上随手抓拍了一辑空凳的照片。

立秋已过,天气日渐宜人。

那天从林中回返,拐到市府公园,坐到角落的长椅上,稍作小憩。

正欲离去,不远处,传来阵阵钢琴声,是意大利作曲家恩尼奥 · 莫里康内 (Ennio Morricone) 的加贝尼尔双簧管  (Gabriel Oboe) 的钢琴版。

尽管节拍琴音都有点青涩,不太纯熟,在闹市上班日,那时那刻,听到此曲调,无碍心绪促动。

莫里康内为电影《战火浮生》(The Mission, 台湾地区译作《教会》) 编作的主题曲,是廿世纪最具灵圣的交响乐曲,这是自己历来的看法。

起身准备走向钢琴摆放处的那刻,琴声戛然终止,趋前探看,只见人去椅空,周边未见人踪身影。

草地上,不远处,三五个看来大概八九岁的小女孩,在玩着兵追贼游戏,已然无法得悉,那位是刚才的调音者。

空凳,令人浮想连翩的用具。

望着钢琴前的空凳,意识流般的思绪...

刚才的坐客,会不会就是那堆追逐中的黑发那位 ?

她家大概有枱钢琴吧,三角的,还是立式的 ? 

钢琴教师不会是个秃顶的老头来嗳,可能真的还是 ? 

是谁教她莫里康内这首名曲的 ? 有特别的因缘吧,这乐章不常见于八九岁儿童练琴的曲谱名单上呢。

她弹奏的时候,感知到音符里的灵圣 ? 

...

不同的空凳、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背景、不同的... 、带出不同的连翩浮想。

不用多说,浮想尽管还可,答案了然无望。人走了,凳空着呢。

愿意的话,空凳还可以带来许多形而上的、实验哲学式的脑激荡或心智游戏,从王阳明的山间花,海德格尔的「出场」(presenting)、「在场」(presence)、「视」sicht)、「使什么在场化」(vergegenwartigen)、... 到马丁 · 布伯的相遇哲学 (encounter) ... 这里统统用得上。

数分钟前,曾经坐到钢琴凳上的小女孩,在我的心脑 (mind) 里,她已然「出场」,虽然我未曾「视」她,她确然曾经「在场」。

但对一个这刻才迈进市府公园的后来者来说,这个小女孩却从未「出场」,更不要说她曾经「在场」了。

我跟这个小女孩,说到底总算有过并非直面的「相遇」,但这刻才「出场」的后来者,就无缘与她「相遇」。

实验哲学也许会提问,2018年8月21日早上9:15分前后市府公园的陈述,谁者为真 ? 我 ? 后来者 ?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里,作出过同样的提问。

香港特区歌手夏韶声 (Danny Summer) 有一首近乎是他的首本名曲,就叫「空凳」。

林振强填的词。


其中两段歌词,是这样:


独望着空凳愿我能 

再度和他促膝而坐 

独望着空凳心难过

为何想讲的从前不说清楚


曾懒说半句我爱他 

懒说半句我爱他

过去我说我最是要紧 

今天发觉最爱他 

呼叫永远也爱他

听我叫喊只得一张空凳

这是格式塔学派的临床心理「空凳技巧」 (empty chair technique,大陆和台湾地区译作「空椅技术」) 的最简易注脚。

而我呢,抓拍空凳又为啥 ?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志 空凳 / 2018年8月21日 岁次戊戌七月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