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们总会说你看娱乐圈的谁谁谁今天是不是又在卖人设啊,明明只吃一点点还要说自己是吃货。
某个丑闻爆出,谁谁谁立马人设翻车了,惊呆一群吃瓜群众。
其实吧,不止娱乐圈,人设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
在社会中或者在影视作品里,是不是会一直看到这样的场景。
老林和老王认识几十年了,后来老林因为一些事对老王有了别的看法。
老王痛心疾首,“老林啊,我们认识几十年了,你还不了解我是什么人吗?”说完了一声长叹。
我们分解来看,首先“我是什么人”,就是你给自己的人设。
“你还不了解我是什么人吗”就是你立人设的目的,你要让别人相信你是这样一个人,哪怕有些东西有了变化,但是有这么多年的人设做担保,别人相信你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一般来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接着为了这个愿景会形成一些为人处世的规则,人们根据你表现出来的为人处世再去总结定义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是现在也许恰好相反,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但是他先给自己定义了,自己是一个吃货,自己很顾家,自己情商很高等等,也会尽量做出一些符合这种设定的行为,后来翻车可能因为他本来就不是自己定义的这种人嘛。
定义其实是一件比较省心的事,比如我们会定义我不喜欢吃香菜的,那以后碰到有香菜的食物就不吃了,或者让厨师制作的时候就不要做香菜,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我们就省心了。
小孩子不要玩火,玩火晚上会尿床。小孩不玩火了,大人就省心了。
我不喜欢这类型的人,我喜欢坐沙发不喜欢坐木凳子,各种不喜欢的喜欢的,越来越细化,那选择就越来越简单,简单了生活就舒心了。
但是定义也有一些坏处,小时候不会挑鱼刺所以不喜欢吃鱼,但是长大了已经可以挑出鱼刺了,因为过往的定义,那还是会认为自己不喜欢吃鱼。以前不喜欢的事,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环境的变化,可能现在喜欢也不一定,但是坚持自己的定义就会造成一种刻意控制,生活也会失去很多乐趣。
比如有一次我吃牛肉火锅吃到呕吐了,之后对牛肉就会比较敏感,不太喜欢碰牛肉类的东西,当然吃火锅同伴涮牛肉也没什么太大意见就是自己不吃,不知名的食物吃出牛肉味就会吐在纸巾上。
但是有一天同样是吃饭,我其实吃出牛肉味了,但是我想试试看咽下会怎么样,后来发现吃了好像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嘛。
毕竟很多年的定义了,我还是不太爱吃牛肉,但是至少不会那么抗拒了。
为什么呢,我因为有之前一次呕吐的经历,心理总会若有若无的感觉吃了牛肉会很不舒服,这个也许就是刻板印象。
可能因为这段经历,我会更加关注到这个问题,中国人似乎天生对定义不太感冒,常能听说谁谁谁是不吃羊肉的,然后他的朋友就会骗他说这个不是羊肉,之后吃了再告诉他,你不是说你不能吃我看你吃的挺美。老爸骗奶奶说羊肉是鸭肉。。。。
或者你怎么会不吃牛肉的,特别好吃,然后给你夹菜,你试试看呐。也不能说是不尊重,国人没什么边界感,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给别人,一种类似同化的感觉,也许有种同化度越高关系就越亲近的认知。
所以有些人会更加坚定自己的定义,不然就会被调侃,其实很勤奋的人也会有一天想睡个懒觉是不是。
还有就是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我定义自己是个开朗的人,但是身处的环境非常压抑,离不开的情况下又没有能力改变,当愿景和现实冲突,而且我们无法去改变的时候就会容易生病,有的是生理方面的有的是心理方面的。
这个可能和社会的发展也有关系,中国走的太快了,别的国家走几百年的路中国可能几十年就走到了,社会价值观和认知相对容易会发生重大偏差。
比如我小时候看的电视都是大侠救世,董成瑞炸碉堡什么,宣传的要不是仁义就是爱国。
现在流行反派洗白,有的反派坏事做尽,一大群人留言心疼他。当然除了一小部分脑神经出了故障的(生理意义上的不健全),很多人变坏肯定是有原因的,你深入去了解,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抗日剧也被恶搞成了神剧,原来形成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巨大的冲击,一旦你的价值观和你身处环境的价值观不符,要么你改变,环境的改变总是比较难的。
于是有的人变得愤世嫉俗,看不惯这看不惯那;有的人得了心理疾病困在自己的世界里走不出来;有的人顺应了环境的价值观;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的人很少。
长大你才会发现很多事情是说不清楚好坏的,只有对比才能出结果。好的比例高一点那相对就是好的,坏的比例高一点那相对就是不好的。比较着做决定,比较着做判断。成人的世界本来就是比较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