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好像从来是家长评价孩子的第一标准,“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家长心中好孩子的代名词。
被夸奖的孩子顶上了“学霸”的光环,成绩稍差的孩子调侃自己为“学渣”,更有孩子自称“学酥”。
然而不可否认,这些从小顶着“学霸”光环的孩子,长大以后变得越来越优秀,成为了各个领域的精英人物。
根据哈佛学报(Harvard Crimson)公布的在校学调查,那些在读的“学霸”有这么几项特征:
学习成绩非常好、自我要求极高、担任过社团或者社会活动领导者角色……因此,他们毕业时的就业机会更多。
入学时所有人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等毕业时“学渣”却发现自己被“学霸”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学霸到底比学渣强在哪?听听纽约一所学校的数学老师Angela Lee Duckworth就对此进行的调查研究。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激情和毅力的力量》
视频时长:6分12秒
Angela原本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工作,后来转行教育,在纽约一所公立学校教七年级的数学。
按理说,七年级涉及的内容并不艰深晦涩,只是比例、小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问题。
这些都是只要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每位同学都可以学会的内容。
但班级的学习表现却产生了两级分化,出现了学习优异的同学和表现较差的同学两类。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衡量一个学生成绩的首要指标是IQ,即一个人的智商越高,学习成绩就会越高。
但Angela注意到:在成绩优异的同学中,有些人的IQ并没有那么高;IQ特别高的同学,学习成绩也没有特别出众。
这种现象不禁让Angela产生了疑惑,为此她重回校园,专门展开研究。
Angela决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她和她的团队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了调查:
他们去过西点军校,结合各项指数,预测哪位学员能够经受住严酷的训练,哪些学员会惨遭淘汰;
他们调查过全国拼字比赛,预测哪个孩子最终会脱颖而出,进入决赛;
调查刚入行的老师们,谁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成绩,谁会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继续执教……
在所有不同的情境下,只有一种性格特征凸显了出来,这种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成功。
他们得出结论:决定“学霸”和“学渣”差距的,不是智力水平,不是社交能力,也不是过硬的身体素质,而是——毅力。
毅力不是随心所欲地立flag,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付出,更不是被困难击倒在地后,徘徊不前的懦弱。
Angela具体阐释了它的内涵:“毅力是对长远目标的激情和坚持,是拥有持久的恒劲,
是你对未来的坚持,日复一日,不是仅仅持续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而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努力奋斗着。”
毅力如此重要,然而我们的教育却很少培养孩子的毅力,缺乏针对毅力进行的专门训练。
Angela在演讲中说,目前为止,最成功的培养毅力的方法是斯坦福大学教授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长型思维模型”。
hroot.com
模型显示:人的学习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你的努力程度而变化。
Dweck教授认为:当孩子们学习和阅读有关大脑的知识,以及它在面对挑战时发生的变化和成长,他们失败后更容易坚持下去。
有毅力的孩子不相信自己会一直失败下去,因此不缺乏重头再来的勇气。
归根结底,毅力是对未来永远充满希望。
就像Angela所说:“我们要拿出最好的想法和最强的直觉,估量这一切是否成功,同时还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立志用技术摆脱饥饿,在14000多个稻穗中找到了6株不育株,推翻了传统的学说。
在漫长的试验中,700多株珍贵的秧苗被毁坏,悲痛欲绝的他仍然坚持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凭借毅力,袁隆平没有被挫折打倒,处在低谷时仍可以继续潜心研究,最终实现了农业奇迹。
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难免遇到各种挫折,也有怀疑自己的时候。
与其承认自己是“学渣”,不如靠顽强的意志力逆袭成“学霸”。
如果你恰好被难题缠住,不要放弃抵抗,带着顽强的毅力,继续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