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十字架》书评:现实的十字架

还记得小的时候,但凡做错了事,都会视情况严重与否而挨老爸老妈一顿骂或者一顿打。那时候的父母,远不如现在的疼孩子。说打,真的就是打,手底下不留任何情面。都快奔四的人了,脑海里头居然还有那时候被老妈拿着一根竹条撵得屁滚尿流满广场跑的画面——三十多年前的场景,竹条落在屁股和大腿上的痛感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但那种内心做错事而必须挨揍的恐惧感却还栩栩如生地刻在脑子里,有血有肉,怎么都抹不掉。也许挨完揍过后仍不免闯祸,但至少在闯祸时或闯过祸后,心里会冷不丁蹦出这样一个句子。


“妈呀屁股恐怕又得挨竹条了。”


这大概就是古语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了罢。说的虽然绝对,但在现在的世界里,仍有一定道理。因为虽然棍棒底下也有可能会出逆子,更有可能会出懦子,但古人既然能把这样一句话总结出来并流传了数千年,相信肯定是在大数据下经历了历史长河里的各种现实情况的检验的。也就是说,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几率会比其他情况如棉花糖底下出孝子的几率要高那么一丢丢。但,这么一根随处可得的实心棍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功效?


我想,其实所谓的“棍棒”,不过是年少时的我们所能面临的刑罚的雏形罢了。父母是法官,家规是法律,棍棒是刑罚,这三者的有机结合,给了年少懵懂的我们一个最初步的印象,那就是——别干坏事,否则屁股会开花。你可以调皮捣蛋,也可以上天入地。但是一旦触犯到父母(也就是家里的“法官”)的底线、触犯到“法律”(也就是家规)时,你就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但凡挨过揍的小孩在脑子里都有一根模糊的红线,那就是,干什么事有可能会挨揍。所以他们必定会在自己心智所能考虑到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去做会导致自己屁股开花的事情。久而久之,对棍棒的恐惧、对屁股上疼痛的恐惧,也就是对刑罚及刑罚本身所带来的后果的恐惧,变成了孩子对自身行为的自我控制,这种控制,就是一个人的自制力。


一个人在社会里,必然面对许多诱惑或压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工作、社会的各种压力,不一而足。如果没有自制力,做事不考虑对自己、对别人所可能造成的后果,只想着解决自己面临的诱惑或压力,凭着性子胡来,那这个社会,又会乱成什么样子?


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就是利用刑罚去规范、矫正人类行为的这么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必然会有缺点——比如在存在家庭暴力、专制的家庭里,或者在矫枉过正的家长手里,棍棒往往会变成一根扭曲人性的工具。但这仅仅只是它的一个副作用,而且完全是因为它的使用者所造成。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棍棒的作用,就像我们不能因为出现过冤假错案就否认刑罚的作用一样。


回到本书。书中围绕刑罚的作用与罪人的悔悟展开,但到最后仍含糊不清。两个年轻人年少时所犯的错,是否能被岁月及本身的悔悟冲刷干净?二人最后的自首貌似展示了作者的看法,即无论如何补救,人总要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以得到解脱。然而找不到关键证据婴儿尸骨的描写,又显示出作者的矛盾心理:罪人已经悔改并因此付出代价,所以他们并不会因此而付出更多。所以所谓虚无的十字架,对于东野来讲,在其心里也并无一个十分明确的说法。世事有时就是如此讽刺的——对于会悔改的人来讲,无论是否判刑,其肯定会背负良心上沉重的十字架。而对于底线稍微低的人来讲,就算判了极刑,心里也不会背负十字架。由此看来,刑罚与悔悟与否完全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如同棍棒之下的孩子——有些小孩,不挨打也能幡然悔悟,而另外一些,即使棍棒加身,依然可以嘴硬如初。在这种情况下,棍棒是如此的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既然如此,是不是说明刑罚其实并没有太大作用,尽可以光明正大地将之摒弃了呢?不,恰恰相反。既然无法确定罪人心理上的悔悟,那就从身体、物理上来让其付出代价,并以此来警示该犯罪人或其他可能犯罪的人,下次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想想自己这么做可能会失去的东西。这个世界必须是有规则的——如同棍棒一般,它会尽量提醒你,防止你犯错误,或者矫正你犯的错误。最后在无法矫正时,它就会让你付出必然的代价。这代价可能惨痛甚至无法挽回,所以在做任何事情时,作为一个心智齐全的人类,务必请三思而后行。


不管你心里背不背负十字架,在触犯规则时,世界肯定会把你钉在现实的十字架上。我想,这才是刑罚的最终意义。




本文为原创 作者披着能皮的猫

你可能感兴趣的:(《虚无的十字架》书评:现实的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