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逻辑》读书笔记17

                第十七章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新内涵。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教学不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习客观知识的过程,而是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教学不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是成为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在探究实践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二、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一是从“人的存在”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寻求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存;二是从“人的生成”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三、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教学变革需要从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三种基本要素出发,主要路径就是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不断创设一种润泽的教学图景。

      (一)教师的教学创新。一是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觉醒。教师要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从教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反思实践者和研究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拥有课程意识的同时,还要进行教学觉醒:即在课程意识的支配下自觉唤醒教学活动主体,对教学、教师和学生进行重新审视,使教学从主体失落走向自身觉醒,使教师自身从“课程代理人”回归自主,使学生从课堂的边缘进入教学的中心。二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从分展现的空间。教师要摆脱课程计划和目标执行人的角色,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创造性地引发学生思维的多项发散,赢得对课程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使教学的创新性品格趋向充分表现的极致。三是教师生活的重塑。教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教师可以追寻这种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该感受到“我”所做的一切在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学不是优秀教师展示其娴熟的授课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而是每个学生实现其正常的人生发展的一种心路历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学就是即席创作。

      (二)学生的学习革命。一是学习的“三位一体论”。转变学习方式的重点在于重建“学习”概念,树立一种新的学习观。佐藤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这是一种文化的、社会的、伦理的实践。通过这三种对话实践,我们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意义,建构人际关系,形成自身的内心世界的意志、思考和情感。从这三种状态来认识学习---建构客观世界之意义的“认知性实践”,建构伙伴关系的“社会性实践”,探索自身模式的“伦理性实践”,即“学习的三位一体论”。二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习方式是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学生生活的改造。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具有无尽的教育价值。教学的重要使命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心灵直接面对和际遇生活世界,在“司空见惯”和“理所当然”中产生有意义的问题,在探究问题中产生自己的观念。学生是生命的人,学生是生成的人,学生是生活的人,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为学生创造一种充盈的生活图景。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是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二是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策略:优选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并且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性和具体情况,切实保证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意义。

      (四)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新课程改革力图打破这种单一、僵化、封闭的文化模式,营造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教学文化模式:一是对话文化。对话关系是教学作为自由时间的精髓。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二是合作文化。三是探究文化。探究强调在不同层面进行课程创新。首先教学是探究;其次学习是探究。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其要素包括:思维语言、思维倾向、思维控制、策略精神、高层次知识、转换。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于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正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

                                                                                                              2018.3.17重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逻辑》读书笔记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