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虚词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在文学史上,《左传》标志着古代中国书面文字从现场记言到融记事和记言为一体,从片段到首尾贯通为篇,具有里程碑意义。

《烛之武退秦师》以及其精炼的笔法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兼具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一起沉浸在文本的语辞世界里,利用添、删、换词等方法体察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利用转换视角的方法深刻领悟文意。这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虚词,是养成文章性情的重要部分,也是表现人物情绪、增加现场感的重要支撑。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关注虚词是应有之意,体察得法还将得到意外的收获。

《烛之武退秦师》中多用虚词,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当时当地的心态。譬如,佚之狐举荐烛之武时向郑伯说“国危矣…”一个“矣”字,渲染国家危难情形,着急、紧张的感觉就跃然纸上;烛之武的推辞之语“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虚词“矣”貌似表达老而无用,“也已”两个虚词连用,表面上似乎自知无用,实际上是推脱,是为寻回尊严的说辞,说得很放松;郑伯回应烛之武“是寡人之过也。”一个“也”字,诚恳之中流露着着急,紧承上文的“国危矣”的“危”,然而,郑伯是何等人物?语义一转“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句尾加上虚词“焉”字,软中有硬,柔中带刚,不失国君的威严。

烛之武夜缒而出,见到秦穆公,第一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陈述事实,放低姿态,是退一万步的假设,有试探的意味;“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句末“也”字,既舒缓语气,还有肯定的意味;“夫晋,何厌之有?”语气词与反问句式连用,既委婉又强烈,引发秦伯的思考;至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则是挑拨秦晋关系,有了这个“矣”,语气就很肯定。

《烛之武退秦师》语言洗练,但虚词的运用却很丰富,如果删掉虚词,人物情绪的传达和现场感都将大受损失。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也关注到了本文结尾部分“…吾其还也…”一句。课下注释⑦:[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007版第17页)我们将此处“其”字还原到语境当中: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这里将整句翻译为“我们还是回去吧。”语意固然是通畅的,然而,此种境况下的晋文公口出此言是在与子犯商量吗?前文已明确回复子犯“击之”的请求——“不可”,还从“仁”“知”“武”三个角度劝解子犯。显然,此时晋文公撤兵是心意已决,无需商量。而按照注释表希望语气来讲,则更说不通了,难道秦晋联盟遭瓦解,晋国退兵是晋文公希望看到的结局吗?课堂上,我们用删词比读的方法来反复体味“其”的语气:“吾还也。”“吾其还也。”渐渐体味出这小小的“其”字隐含着晋文公深深的无奈啊。“(唉,算了)我们还是回去吧。”

朱光潜先生曾说:读书好比探险。这探险就是发现文字的趣味,发现文字背后的意味,在不断的发现中感受着惊喜和愉悦。

你可能感兴趣的:(《烛之武退秦师》虚词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