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观】旅行不是万能药

我到底是怎么踏上“旅行”之路的呢?

如前面所说,我在家乡小城生活了20年,很少出门;之后却一下被扔到了英国去留学,在岛国上的另一个小城中又呆了2年多。总的来说,大多时间守在校园里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同学们趁着假期去疯玩、在欧洲到处“浪”的悠闲,和我始终无关。那么毕业了,就这么回国?好像有点可惜,也总觉得自己的体验和视野还是那样小。

- 爸爸妈妈,我能去欧洲其他国家转一转么?

- 去吧。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我本来抱着很忐忑的心去找父母商谈,没想到被很痛快地支持。所以,我就这么上路了。

虽然那时不知道自己学了一堆知识能做点什么,对未来的职业路径没有清晰的规划,没想好下一步怎么走比较好,但还不到需要“寻找自我”的地步,也并不觉得“生活在远方”。即使那年刚毕业的我,确实充满过迷茫。

大概正是因为我也经历过突然被扔到社会上的不安和不知所措,才觉得只是为了逃避而去旅行的话,不仅对旅行给予了过高的期望,也是对自己的时间、金钱的不负责。出来写书的、站在众人面前的、变身风光大V或网红的,都是“成功个例”,有人因为旅行而改变、走上了不同的路,而什么也没有改变的、甚至更加迷茫的也大有人在。

这很像如今的“创业潮”,大家都被成功者的精彩案例打了鸡血,却不知道他们是极少数的个例,绝大部分失败者的声音,并不足以吸引镁光灯的注意。

所以,旅行没有错,去开阔眼界、接触更丰富的世界没有错,但非要冠冕堂皇地扣上一些大帽子,我只能说自己不能轻易苟同。

毕竟,旅行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它不会对每个人 起效,不会对任何问题的解决有保证。它是一种“手段”,或者说“工具”。可以比喻成电脑的“软件”和“程序”,又或者,算是人生江湖中的一本习武诀窍。任何人都可以学习、使用。高手有高手的领悟和出招方式,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打法。所有的招式都可被公开,所有的功能和玩法都可以有预设,正如旅行中的攻略可以被分享,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情报变得透明。但如何领悟、使用,又能发挥多少功利,对自己有什么收获和提高,则全靠个人的修行和运化。

但是,把这样的“旅行”看做是去寻找自我,或许又言过其实。没有自我、对自己人生迷茫时,只靠“旅行”,很可能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比起“寻找自我”,我更喜欢“发现/遇见新的自我”这种说法。这是世界“反弹”于己后产生的效果,当然,前提是自己不“空”。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叫《停不下来的生活是怎样的》。这样的文章不在少数,比如讨论旅行对自己的改编之类。里面有不少人说自己回不到往常生活的节奏了,只想一直在路上,或者回来以后发现自己还是迷茫……

这些都是“旅行”后产生的样子。存在即合理,毕竟我实在很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曾经我也有过类似“停不下来”的错觉。反复提及的那次42天的旅行,就像打开了新世界一般,让年轻的我觉得意犹未尽、没走够,甚至觉得不想回归自己当时的小屋和小世界。那时,真的很希望当个常在路上的旅行者,因为觉得太酷太精彩。

但好在,我并没有能力成为可以一直在路上的人,也在慢慢更新自己想法后,发现这条路确实不太适用于我。甚至很庆幸,自己可以、并且有能力在头脑发热后停下来,找到时间回归寻常生活。虽然在最初不能旅行的日子中,真是抓心挠肺地克制着自己想继续上路的心。但,一旦将这些心情交给时间来调和,然后冷静地、慢慢地,看清了自己面对“旅行”的方式和态度。

是的,“环游世界”从不曾是我的梦想,而我也需要停下来。

我不曾、也不会、并且不想去贪图一次环游。比如有个名著不是《88天环游世界》么。不否定,只是not my type。因为我知道自己,比起匆匆一瞥,更喜欢反复又长久的凝望。

所以,旅行不是我的梦想,我只是渴望保持“在路上”的状态,不断进行“自我成长”,同时细致地“体味生活”并“了解世界”罢了。而这些,都是“旅行”容易带来的。但只要想明白了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即使不旅行的日子,也同样精彩。

这是我2013年1月结束了英国生活时写下的。现在看来,依然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旅行观】旅行不是万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