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新兴,七座城,城市轨道(第一部分:网络形态)

0 前言   

      本次选取了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四座传统的发达城市和香港、新加坡、首尔三座新兴的亚洲城市,通过获取网络数据,清洗筛选后对其城市轨道(综合考虑了地铁,轻轨和电车,在此不深究系统分类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寻找上述城市轨道相关情况的共性,提出一些想法。

      初步构思将分析分为轨道网络形态,与道路系统的联系(重点考虑是否有形成综合的、复合的交通走廊),和线路沿线用地(重点研究建筑密度,观察是否有带状,面状高强度开发的现象)三个部分。本部分为第一部分,即城市轨道网络形态。

      文字最后大量放图,若不想看废话可直接翻到最后部分刷图。

1 网络形态追求功能不强求颜值

      七个城市的轨道网络在形态上均与传统美学理解的横平竖直或规则优雅大相径庭。相信其背后蕴含的必然不是人类美感的集体丧失,而是有其务实的原因。功能,可实施性或许都是孕育上述线网的重要原因,后续将尝试在道路系统和用地开发两部分进行分析。

2 抽象的环形放射状形态普遍存在

      七个城市地理环境各异,或有大山,或有江河,或在内陆,或在沿海,在城市轨道网络形态上虽不规则,却均或多或少的呈现出环形加放射的格局,或者更为准确的说是最核心区域环加网络,外围区域放射。传统城市如伦敦、巴黎和东京为多环加放射,其他城市也或多或少有环线来组织射线。也许环形加放射的结构确有其优势。

3 轨道线路通常穿越城市核心区域

      除开局部组织的轻轨,电车和一些其他单轨外,传统意义上的地铁普遍均穿越城市核心区域。不过值得强调的是这个中心一定是区域,而不是某个点的概念,通常是穿越轨道环线以内区域。

4 一些其他思考

      七个城市中四个传统意义上的发达城市,其轨道服务区域早已是一体,均衡的发展状态,这一点从道路网就可以看出来,全然是均匀而细密的。

      但上述区域中城市轨道网络化的区域却仍是很小的一个范围,普遍小于半径10km。更多的区域还是只有射线。即“环射区域”小,“放射区域”大,饱含集聚感。

      那么,一些城市在很大的空间尺度上建设,但同时却又受限于较为严苛自然地理条件和预期不太高的人口规模制约,也许在整个城区做到均衡且集聚的发展建设(做到非星罗棋布状)都很有难度。那么到底是均匀摊开的网格状形态,还是串联组织重要点的环射形态才是最好选择?

5 好了 发图了

      传统城市,橙色的轨道线路给蓝色深邃的城市注入活力。新兴城市,蓝色的轨道线路给红色躁动不安的城市几分镇定与信心(意思其实就是这句话就代表图例了,用的道路网打底)。

      依次为巴黎,纽约,东京,伦敦,中国香港,首尔和新加坡。

巴黎
纽约
东京


伦敦


香港


首尔
新加坡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统与新兴,七座城,城市轨道(第一部分:网络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