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红秀才”应镛

作者:施福山

应镛《礼记纂义》书影

宋代词坛上,张先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80岁时娶了个才18岁的小妾,还邀请大文豪苏轼来吃喜酒。于是就有了苏轼在婚宴上的一首“老牛吃嫩草”的戏谑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为人津津乐道。其实这位湖州佬张先是一条很有才气的“老牛”,他最著名的不是这个“老牛吃嫩草”的故事,而是他写的三首脍炙人口的词:《天仙子》、《青门引》和《木兰花》。这三首词每首皆有带“影”字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隔墻送过秋千影”和“无数楊花过无影”,时人便称他为“张三影”,又因为他官至尚书都官郞中,故后世皆以“三影尚书”名之。无独有偶,与“三影尚书”相对应的高手还有一位,那就是南宋文坛上号称“三红秀才”的兰溪人应镛。

兰溪城南驿遗址

应镛,字子和。其祖应嵩,于靖康二年(1127)宋室南渡时迁来兰溪城南驿前应家楼居住,后又迁城西南甘棠乡定居发族,现本市赤溪街道及上华路塘等地尚有其后裔存续。应镛少年时聪敏好学,读书过目不忘,犹钟情于诗词,一邑咸称其为神童,及长又攻经书习时文。绍熙、庆元间(1190~1198)随表叔余嵘(1162~1237)游学京师。京师文人荟萃,多吟诗唱和之集,子和应邀参于其间,多有佳句为人传诵。据成书于南宋晚期的《古今诗话》载:兰溪应子和有诗云“两岸夕阳红”,“蜡炬短烧红”,“风过落花红”,人乃号其为“三红秀才”,以配“三影尚书”云。一时声名远播,流传至今。

再说应镛表叔、时任中书舍人的余嵘不善典诰体,每奉旨制诰,必令应镛代笔,而应镛则往往一挥而就。庆元五年(1199)应镛进士及第,继而又登博学鸿词科,先任承议郞,又外放为安吉令。应镛人去安吉,但余嵘的制诰文章仍由其捉笔。南宋诗人叶绍翁(1194~1269)的《四朝闻见录》记载:余嵘素不习典诰体,“余表姪应子和镛尝试曾学,有司亦仅与申省,文得典诰体,时为安吉军。安吉去行都三日可达,余之草制皆取之安吉。省吏趣请词头,余之左右必晓之曰:安吉人未回。余不习此,宜如王公力辞可也,然能取之安吉,亦善矣!”由此可知,不仅应镛多才多艺颇有文名,而且也可以从中窥见当时官塲捉刀代笔的陋习。

应镛于嘉定十四年(1221)任太常寺主簿,后又转任开州知府,绍定间(1228~1233)仍在位,清廉且有政声。 他不但为官颇有建树,又善诗词文章,但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对儒家文献的研究发掦。所著有《尚书约义》、《礼记纂义》和《应子和集》等书,以经制义,务求经世济用,学术上承吕(祖谦)、陈(亮)、唐(仲友)三家,下启北山四先生,是南宋婺学的魁首。元初大学者吴师道曾说:吾乡前贤应太常,特深究经学,所述易、书、礼甚详明,圣道不浅。且言未能探其全书,而深感“浅陋竊自愧”;明代隆庆帝的老师、嘉靖状元唐汝楫则专门为他作传,说应镛“学问渊源,媲美于仁山、枫山两先生。非惟先儒有赖仰后学,有宗有心斯道者,莫不叹慕不既。”又说:“至其为官之廉,为政之美,又前人莫欤,并后人莫欤者也!”对他的评价甚高,故自明代起应镛便入祀乡贤祠。

关于应镛的著作,经历代兵燹,大多已佚失,唯《礼记纂义》被南宋理学家、曾任严州知府的卫湜散编进他的《礼记集说》中。至清道光十年(1880)被著名学者、曾任徐州知府的张作楠发现,并细心校得其他典籍中所见文字,共钩沉录出二百十六条,釐为四卷,加补遗一卷,冠以《应太常礼记纂义钞》之名,编入《兰江三家礼解钞》一书,得以重新流布。

卫湜《礼记集说》书影

2022.8.22施福山于黄龙洞寓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红秀才”应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