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我不是药神》,我不想再沉默

我们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也知道“科技”、“经济”、“政治“的强大力量及。但有多少人会认识到”文艺“也是一种力量?

前几日,一个人去看了《我不是药神》,除了大赞片子好看,我的内心升起一股想要创作的力量。

有人问我,看了电影,有什么感受。其实我的感受还挺多,就像过山车。有心痛,有愤怒,有温暖感,也有理性分析,有理解,但感受最大的是,文艺创作的力量不可小觑。感受的变化,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观看电影过程中,第二个阶段是跟师友讨论后,第三个阶段是深度思考后。

第一个阶段,是在观看电影时,前后有三种感受和体会:心痛、愤怒、温暖。

第一个感受,是心痛。为电影中一群身患白血病人及其家庭的悲凉生活而感到心痛。心疼身患重症的人们,更心疼患有”重症“和”穷病“的人们,尤其是看到一个镜头,在”吕受益“(王传君饰)去世后,程勇(徐峥饰)去慰问他家人后,走出房门,他看到狭窄的过道上站满了一个个戴着白口罩,凹陷的眼圈红红的(因生病造成),目光平静又无望的人们时,我想他的心情是极度复杂的。是回去照样过自己风生水起的生活,对病友”放任不管“,还是冒着坐牢的风险再”放手一搏“?最后,他选择了”放手一博“,再次从印度购买格列宁药。如果说,电影前半段的他选择”明哲保身“是人之常情,那么电影后半段的他选择”铤而走险“也是情之所至。我不想说他是英雄,也许作为一个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在亲身经历过如此跌宕起伏、人生疾苦与巅峰幸福都尝遍之后,都有可能会选择他这样的路,这是人类对同伴最深沉的”共情“。

第二个感受,是愤怒。在心疼”弱势群体“的同时,我也很自然地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天价药“商,认为他们无情,甚至不道德,只想着自己暴利,不管别人死活。相信网上很多网民都会跟我有同样的想法。什么”奸商“、”无良商家“、“冷血动物“、”权势压人“、”颠倒舆论“……各种不好听的词,都统统丢给了商家。这一类的批判,网上已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个感受,是温暖。电影太残酷,会让人看着太压抑。所以,残酷的现实中,也会出现一些温暖人心的场景。虽然说”法大于情“,警官们在办案本应该严格执法。但遇到关系复杂、情理交织的案件时,警官们也会被触动内心,思考更深远的人生问题。最后,程勇虽然无可逃避地被判了刑,但考虑到他在犯法的同时,有帮助别人的行为,所以予以减刑,入狱后也获得多次减刑,三年后得以释放。影片的最后,打出很多字幕,大致意思是,格列宁“假药”事件引起国家高度重视,从而推动了医疗改革,最后将抗癌药纳入医保,让更多的老百姓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大大提高了白血病患者存活率。可以说,结局是圆满的。

第二个阶段,是在跟师友讨论之后,第四个体会,是理解。看完电影后的第二天,激动地跟师友聊观影体会。一开始,我分享了第一阶段的三个感受,心痛、愤怒和温暖,大家都有同感,这个时候还停留在“情”的层面。但聊到后面,一位做社会科学研究的前辈将我们带到了理性思考的层面。她从“天价药”的研发成本、时间、知识产权保护、仿冒成本与代价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者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问题,我们明白了,我们不能在事件背后所有因素不太了解的情况,就盲目批判某一方。按照医疗的说法,很多社会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头痛”或“脚痛”,都是更年期“综合症”,需要综合治疗,需要几个疗程跟踪治疗,也就是说,需要多方面协同配合,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妥善解决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在深度思考之后,产生第五个也是最大的体会是,用心打磨的文艺创作也是一种力量。一部电影撼动那么多人的心,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议论,电影的成功是抓住了现实痛点,并以冲突性强、富有艺术性的表达方式,让每个观影者都产生共鸣,在情感上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一部成功的电影,除了满足观众对审美、娱乐的需求外,如果能激发一种情怀,引发一些思考,那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但如果能推动社会某些领域的改革,那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件有思想、有力量的文艺作品了。谁说搞文艺的人就一定是风花雪月,云淡风轻,你侬我侬,一件有思想、有力量的文艺作品背后一定是有一群有思想、有灵魂、有良知的人。

《我不是药神》只是众多优秀电影作品中的一部。对于爱写作的文艺青年来说,此片带给我的思想变化是,除了写一些个人情绪、情感的文章外,我们也可以把视线放广一些,多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其他不引人注意的社会群体。给笔杆子或键盘注入思想的力量,希望社会因我们的文字而有所进步,更加温暖、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了《我不是药神》,我不想再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