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人之根本需求

两年前,初读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提到注意力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初读时,醍醐灌顶,字字诛心。笑来老师还鼓励读者删除微信上不联系、无关紧要的好友,不看朋友圈或者不看某些人的朋友圈。因为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财富,把注意力用在刷朋友圈显然是浪费;微信上不联系的人太多不太不方便找到要找得联系人。我删掉了很多微信好友,屏蔽了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微信的联系人一直维持在100人左右,朋友圈处于关闭状态,偶尔翻看少数人的朋友圈。相当一段时间,因为自己的这种行为而感到一种优越感,看别人把注意力浪费在这些上面而沾沾自喜。

现在,我进入了自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一个月有超过半个月的可支配时间,没有女朋友,朋友也很少不在身边,没什么牵挂。照道理,我是自己想干嘛就干嘛,是一种非常自由状态。我可以专注的练习钢琴、勤去游泳、安心的阅读。可现在我知道根本就不是我想的那样,我想要做的事情一件都没做好,做得比以前更差了,整天都过的浑浑噩噩的。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学钢琴、练游泳、多读书是为了什么?有人会说为了自己,当然这些事情确实对自己有益,但真相没有这么简单,我深陷了孤独与无助之中。

记得《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中提到,一切都是为了被看见,被看见得即是生能量,没被看见的就是死能量。第一次听觉得好悬乎,不敢相信。被看到有这么重要吗?如今,我渐渐信了。在抖音上,很多人用延时摄影拍下来自己努力学习几小时的视屏上传。若不是,看到那么多类似的视屏,那么多点赞,你会相信那些默默埋头刻苦学习的人的内心,内心是渴望被别人看见的。反过来讲,那些努力学习冲次考试的人,功成名就后不就是被看见了嘛。

我记得《成功——怎样达成我们的目标》一书中把人分成两类,一种是表现型,另一种是进取型。属于表现型人格的人为了得到表人的赞美而表现得更好;进取型人格的人不以别人赞许为行动依据,与自己做比较,不断做得比现在的自己更好。这样的划分是粗浅的。是有些人不为别人所动,看似城府很深,但是我相信绝对进取型的人是不存在的。想象一下,若是一个芭蕾舞者,不断超越自我,一直不断的超越自我何时是个头呢。我推断,进取型人格也许是专注做事情的同时恰恰获得别人不经意的关注赞许而塑造出来的。

吴军老师的《谷歌方法论》中谈到过,曾近统治欧洲地区的安得特人的脑容量比现代智人还大,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的智力不如我们祖先,可是他们却在生存竞争中被我们的祖先淘汰了,这是为什么呢?虽然学者们对此意见有分歧,但是共同认可,我们的祖先具有更强的语言能力。今天看来,语言能力不算什么,要知道当时通过语言沟通,更有效传递信息,聚集更多的人,力量当然更大,斗得过猛虎野兽,组织起农耕播种,缔造了今天的文明。社交需求其实是根值于基因,人天生就耐受不了孤独的。

和我接触过的人,不少人给我的评价是腼腆、老实。我自己的评价有点害羞,不主动和别人交流,怕得罪别人,不想麻烦别人,认为给别人添麻烦就是给自己找麻烦。认为麻烦别人,能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罗胖在《知识就是力量》中讲到,“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令我大跌眼镜的是,想要收欢迎,恰恰是主动去寻求帮助,给别人添麻烦。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改,好好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人之根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