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之6

0~3岁,父母多关注和表达孩子好的一面,忽略那些小错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充分的身体接触,身体游戏会让孩子很快乐。

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照顾者,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很重,频繁更换主要照顾者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情绪化。

4~6岁,规则的建立很重要,这个阶段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玩中学”,过早对孩子进行培训、学习小学或中学的内容,相当于拔苗助长。而玩耍带来的能力成长,对孩子未来的发展特别重要。

要引导孩子关注外部世界,关注家人以外的其他人,学会面对社会的技巧和管理情绪方法。

7~12岁时孩子犯错最多,是孩子本我和自我斗争最激烈的一个阶段。遇到问题父母要忍一忍,看孩子自己能否解决,如果不能,思考如何搭台阶帮助孩子找到解决方法。这个阶段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阶段,父母的三观会影响到孩子,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孩子13~18岁,家长又要回到跟随阶段,在善用启发式提问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思考,无需给出答案,让孩子自己试错,自己成长。

这个阶段也是孩子的青春期,情绪起伏会比较明显。孩子的力不从心感会加剧,因此父母给建议要特别小心,建议不管用,孩子会觉得父母没用,建议很管用,孩子会觉得自己没用。因此用问题启发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好于直接给孩子答案。

同时,父母会悲哀的发现 孩子对同伴认可的需求,超过了对父母认可的需求,父母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都在下降,这非常正常。

两岁的孩子希望引起成人注意,无论是哪方面的关注,能引起关注就是成功。比方说,孩子会故意把筷子反复扔到地上,父母会觉得孩子是跟自己对着干,父母只需要把筷子捡起来就走,不需要训孩子或跟孩子讲道理。两岁的孩子听不懂道理,只懂看表情。不理会,这事情就过了。

孩子小时候,父母总是关注不好的举动,就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信息,要引起父母注意就要干点坏事。比方他说脏话,父母就严肃的跟他讲道理,孩子会发现脏话很有力量,能引起父母关注,于是就越说越起劲,所以关注就是力量,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工具,如何使用是关键。

家长要把注意力放在正面的事情上,孩子就会重复正面的事情,从而良性成长。

家庭的文化和权利关系在过去40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母的权威失落了,不是因为父母由于爱孩子而选择变弱了,而是社会文化和环境变化了。父母不再拥有过去那种不容置疑的权威了。

首先,社会变得越来越平等和民主。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着等级。以前有三纲五常,而倡导民权,会导致子不从父,弟不尊师夫,妇不从夫……个人权利观念与儒家伦理是有矛盾的,儿子对父亲是不能讲个人权利的。在亲戚朋友之间谈个人权利是十分可笑的。老一辈会说,你吃我的、穿我的,凭什么和我谈权利。但是进入民主社会,权利是天赋的,人人平等的现代民主社会中,孩子似乎越来越叛逆,孩子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就是追求自我,这个自我是独立的,有权不遵循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所以不是孩子叛逆,而是社会文化赋予了个体独立自主的权利。

如果沿用父辈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特别有反抗精神,根本无法实现教育目标。

其次,家庭的价值取向也从家庭主义转向了个人主义,过去我们结婚生子的目标是传宗接代,努力奋斗的目标是光宗耀祖,这都是家庭的利益,家庭利益是高于个人利益的。父母代表着家庭整体利益,因此,可以安排孩子们的生活,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去做不同的工作是为了家庭利益最大化来安排的,子女如果反抗父母,就会损害家庭整体利益。

所以,个体必须依附于家庭才能生存,反抗代价非常大,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

现代社会,个体流动是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不需要依赖家庭生活。每个人都把自己个人的幸福看作人生的终极目标,因此家庭主义被削弱,个人利益至于家庭利益至上,父母无法再代表家庭利益,也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