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名小吃:糁

      糁是临沂的名吃,早晨喝糁,是临沂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外地人到了临沂不喝糁,如同到了北京没有品尝全聚德的烤鸭,都是一种遗憾。

      糁,在字典上有两个读音:san,意思是米饭粒儿;shen,意思是谷类磨成的碎粒。临沂人读sa,一种用肉汤熬制的米粥。

      我最早喝糁是在三年前的春节,我们全家去临沂,住在宾馆里,早晨吃自助餐,亲家夫妇竭力推荐糁,我喝了一口,微辣,肥腻腻,好像有牛羊肉片,还有米粥一样稠稠的东西,具有清真的味道……说实在的,我还真不太喜欢这味道,所以勉为其难地喝完半碗,再也没有续添。但是,女婿和女婿的父母却是喝得津津有味,亲家公说,喝糁要的就是:热、辣、肥、香,吃得满嘴油腻腻,身上热乎乎,感觉香喷喷。

        品尝了糁之后,因为读音的关系,我写博文,总要把“糁”写成“撒”,虽然都是吃食,却完全给混淆了。

      女儿结婚后,生活在青岛,女婿喝不到糁,时常念叨。亲家夫妇每次去青岛,必定带去一锅稠稠的糁,还有一袋子的油条。糁,可以热一下,这油条冷了,软塌塌,毫无松脆的感觉,女婿依然喝得起劲,一碗又一碗。亲家公说,临沂人从小喝惯了糁,到了外地,依然会想念,比如他二弟到了济南,也惦念着那碗糁,回到临沂必然喝个够。青岛和济南没有糁?当然有,只不过,家乡的味道还是离不开家乡,一旦离开家乡,到了外地就变了味。

      女儿最初也是不习惯糁的味道,但是跟着女婿一个灶台吃喝,渐渐接受,她自称对糁没有好感,也不排斥。

      中秋佳节的几天里,随女儿女婿回临沂老家,每天清晨,餐桌上必定有一锅热气腾腾的糁,还有“考牌”和油条,为了科普糁知识,亲家公搬来一本600页,页面比普通大一倍的书——吕超老先生的《镜头里的记忆》。

      果然,书中有糁的介绍。糁有牛肉糁、羊肉糁和鸡肉糁,最早的糁是鸡肉糁,现在基本上是牛肉糁。糁的做法非常讲究,火候、时间、搅拌方式、工具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原料除了肉类(牛肉、羊肉和鸡肉),还有麦米、葱姜、五香粉、盐、面粉,考究一些的,还要加进砂仁、公丁香、陈皮、肉桂、白芷等四十来种名贵药材,以增加温脾健胃的功能。

      做糁的学问在汤上,许多糁铺都是世代相传的,汤料都是百年传承,老汤里有新汤,汤汤不息。早年,煮汤用的锅盖和柴禾都有讲究:做糁用的锅盖必须是柏木做的,烧汤的柴火也要用果树木,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原汁原味的临沂糁来。

      据说,解放前的临沂城,只有8家糁铺子,现在发展到上百家,也就是说,经营糁的铺子到处可见。当然,品质有良莠,要求食客自己选择了。

      亲家夫妇买糁的铺子,离家较远,他们宁愿开车过去,也要买回这纯正的口味。

      在有糁的日子里,我还是喜欢喝大米粥,在亲家夫妇的热情邀请下,偶尔来半碗糁,再次体味下。了解了糁的成分和好处,感觉这糁并没有最初品尝时的难吃。似乎,我的口味在发生变化。难道也是入乡随俗?

      当然,糁最怎么营养,也改变不了江南人爱吃米饭米粥的习惯,就像东北人吃面食,临沂人早餐喝糁。离家的人儿怀念家乡的吃食,其实也是一种乡愁。

吕超先生的《镜头里的记忆》


送给亲家公的签名本


据说,糁名的来历跟乾隆爷有关


糁和油条

你可能感兴趣的:(临沂名小吃: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