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生跳楼身亡”有所省思

今日看到一则17号的新闻“初三男生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身亡”,不禁想要写的什么以表达心中的情绪。看到这则消息第一感觉就是“痛心”,为这已逝的初中生,为这位母亲,为这个即将陷入悲痛的家庭。

我也是和大多数网民一样的想法“为什么要自杀呢?”,“为什么会对这个世界绝望了?”,“父母的教育应该是怎样?”,“为什么要当众给这一巴掌呢?”。

我不是当事人,当然也没办法产生共情。也没办法说着“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风凉话”,幸福的家庭都有一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

《三字经》里“养不教,父之过”,生下小孩,不教育,或者没有用心去教育就是父母的过错,如今,借着“生活压力大”的理由,作为家庭里的主力军——爸爸,在孩子的教育起到的角色可以说还不如一跑龙套的戏份。上班的时间长,下班就想要放松心情或者约自己的朋友在外释压放松,在家的时间屈指可数,在家也是习惯性拿着手机,久而久之,与孩子就产生隔阂。即使是婴儿,她察言观色的能力不比成年人差,长期的热脸贴冷屁股,她会慢慢对你敬而远之,而作为爸爸,本身就不懂的主动去跟孩子互动,对于孩子的疏远第一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其二也不懂得主动去沟通,最后即使主动沟通也不知道谈些什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以往,问题和隔阂就越来越多。孩子的身心随之也产生一些植根于她们心底的变化。这是“养不教,父之过”的情况。

我们常常听到长辈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真是如此吗?“打有用吗?”

没用,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我家宝宝才一岁多,有段时间总吃手,打了没用,力气再大点打她,也没效果,后来做了手指饼干,效果立竿见影。前段时间经常扔东西,偶尔脾气来了我也会打她手,她不疼我手都觉得疼了,她无动于衷,没用,后来写日记的时候也反思了自己的这些错误行为,这就是当年我调皮捣蛋,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至今却根深蒂固地把这些伤害延续到子女身上。打,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就是一种宣誓权力的方式,“我们家,我说的这样,你必须得去做,不做,那就等着挨打”,日积月累的镇压方式,却会以另一种形式悄然呈现。

很多专家都会提醒父母,“切忌在公众场合打骂小孩”,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我打骂的是自己的孩子,这还分场合了?这取决于我当下的心情。好几年前在微博看到的一个关于重庆小学生的视频,当时觉得很搞笑,但笑后引起了深思,那个小学生跟班级的人打了一架,因为被起绰号,被罚站的时候嘴里念念有词的同时还痛苦流涕,最主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要尊严,我要尊严,我就是要尊严”,他觉得同学说他他必须反抗,反抗到底。不然就会被别人一直欺负。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这个小孩才8、9岁。为什么会如此看重“尊严”,肯定跟家人的教育离不开原因。一个几岁的小孩都知道“尊严”,而我们作为年龄是他的4、5、6倍的成年人,却没有意识到“尊严”的重要性。把公众场合的打骂当成家常便饭。完全就是只顾着释放自己的情绪,根本没有估计小孩的感受。这个妈妈打了孩子之后有没有想过“小孩会不会被班里的同学嘲笑?”,“会不会受到老师的冷眼”,“这样在公众丢面子的事情会让自卑心态加深”。如果一个人的自尊低到尘埃里,那将是触底反弹的疯狂。

以上的三点,“养不教,父之过”,“杜绝打骂小孩”,“懂得维护孩子的自尊”,是我成为父母这个角色要学习的经验。日本有位小说家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为人父母,说的不是“生”,而是“教”和“养”。为人父母,便意味着“教养”的责任.

初为人父母,紧张感、幸福感结伴而来,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书籍,培训班能学到新时代的育儿方式,这些够吗?远不够,婴儿期要做什么?要预防小孩出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出现之后如何解决?当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的时候,新的问题应运而生,辅食的添加顺序,次数。哪些疫苗必须接种?如何训练大运动或者精细运动?如何陪孩子玩游戏?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不像读书那会儿的我们,只需要一心只读圣贤书,现在的我们除了育儿还要持家,工作,如果三头六臂加持的话也只能勉强够用。更何况只有一人一脑两臂的我们呢?

之前有看过朴树的一个访谈,整个视频看完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提及不生小孩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社会太多变数,他没有信心把小孩教育成他想要的那个样子”。

我们做的远远不够,我们就是濒临关机的能量,要持续续航,得要多充点,这是为人父母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成为合格的父母,也许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也许这辈子也难以达到。

成为优秀的父母,也许需要一辈子,也许需要几辈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三学生跳楼身亡”有所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