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回村种地

        前段时间,亲戚们在一起吃饭,闲聊说村里的很多田地荒芜了,地里长了许多毛辣子(植物,忘记这种植物的学名叫什么),很是可惜。

          我说,那以后退休了可以回去拣点儿地种。嫂子说,你说得好,到时候呆不了几天,你又要往城里跑。并举了她本家一个堂兄弟的例子,当年回到老家盖房子搞养殖(曾经养过火鸡,好像还送过我一只还是半只吧),呆了大概两三年,先是媳妇死活不到村里了,后来他也回到了城里。

        说实话,偶尔回次老家,觉得庄稼、田埂、土气的杨树槐树楸树、鸡鸣狗叫等都很亲切,真正住三天以上,会觉得很乏味,一是因为不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归宿感;二是吃了玩、玩了吃、再吃再玩再睡,确实无聊,但如果让自己拿起锄具,到地里做点儿什么,又不是干农活的料。

        虽说在农村生活了17年,在能帮父母做点儿农活的时候,就尽量做点儿农活,比如割麦子、拔草、摘棉花、掰苞谷、施肥、打农药、刨地、摘菜、割猪草等都干过,但基本没有完全独立做过一季或一年的农活,全是辅助劳动。

        当年也是因为不愿意过父母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发奋刻苦读书,立志跳出农门。记得小时候,父母除了农活劳作的辛苦,还要承担较重的农业税费,土话叫“提留款”吧。

        平原地区的河地是沙土土壤,村里人多地少,再加上弟弟属计划外生育,大概六七年不能分人头地,还要交罚款,所以,一家人的日子很拮据,过得紧巴巴的。但父母很勤劳,家里的房子时他们自己做砖坯瓦坯、烧砖烧瓦而盖起来的,桌子柜子等家具是自家种的树长大后请本组的木匠做的,我们姐弟仨的衣服鞋子也基本都是我妈亲手缝的。

        现在想来,觉得父母那一辈农民太厉害,什么活儿都会做。当然,主要是因为物质匮乏,又没有什么钱去购买,只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我想自己是可以在农村呆得住的,生性散淡,不喜欢被约束,也算闲不下来和爱劳动吧。将来退休后,可以到农村租一家农户——不能买房或盖房,否则又把自己拴住了,无恒产者无恒心,住几年,新鲜新鲜算了。

        可以种两三分地或半亩地的菜园,随着四季变换,种上萝卜、白菜、西红柿、黄瓜、青椒、豆角、土豆等各样蔬菜,养上二三十只鸡和一头猪——如果这样,还要种一两亩玉米吧,玉米和小麦生长在不同季节,秋天种小麦、夏天种玉米,鸡粪猪粪再用来给菜园和玉米小麦施肥,这样食物就是纯天然绿色食物了。

        想一想,感觉很兴奋哦!似乎值得向往:早上起来,伺弄菜园猪鸡;白天在田间劳作,可以强身健体;晚上观星星听虫唱,看书写字。

        当然了,还要养一条狗和一只猫。

补:

早上醒来,想到一个现实问题,真若回村种二亩地,如何耕地呢?买一个拖拉机,还是养一头牛?又把自己束缚住了。

还有,到收获季节,是像现在的许多农民一样,请个收割机,地里收完后,直接卖给商家;还是像过去那样,拉回去慢慢晾晒一段时间,然后装进粮仓?

很多事情,想象的时候是一回事儿,但去做的时候,又是一回事儿,要面临许多细节的具体操作。

就像写文字,说的时候一会儿说完了,但真正下手动笔,要把口语转化成书面语言,还要写出来有逻辑性,还得语句通顺……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妨回村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