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年轻时,总是听到父辈们在耳边这样唠叨。亦或是"少年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和"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几句。那时,也好奇的从书上查到过这些典故,只是无从理解,却也因此记住了这些话的意思。而今,进入不惑已是第四个年头,却也从未整理过过往。

        孩提幼学时期,在父辈师长的管教下,也是知道要好好学习的,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才能在期末终结得到代表着优秀的"三好学生"奖状;才能在过年时比兄弟姐妹得到多一点的压岁钱,这样,"年"才过的趾高气扬。那时,"未来"是什么?也许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吧。那是师长父辈这样描绘的。不过,需要好好学习,才能拥有。

          升入中学了,知道主动学习了。因为是知道上不了大学,就没有工作。只是这样隐隐约约知道,具体为什么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工作,那就不得而知了。那时,就盼望着长大。只有长大了,才能有花不完的钱,才能不再因为向父母要钱而去听父母的唠叨了。因为盼着长大,就在书中寻找能够打动自己的词句,记录在日记本里,或者在与同学的闲谈争论中引用出来,以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也有过"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描述的那样的词句,以彰显自己长大了。那个年代,没有所谓的人生规划,只是未来"将来有个好工作"去学习。

          懵懵懂懂中,走上学医的路。梦想着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毕业了了,参加工作了,进入了基层医院。简陋的设施,恶劣的环境。现实与梦想的碰撞也曾激励奋进。但是,总总原因中,也就安于现状。不再想终点在何方,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救死扶伤的激情不在。再然后,娶妻、结婚、生子。曾经的救死扶伤成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就这样一眼望到头的日子里依然忙碌。每月有数的工资总要由妻子精打细算,过百的支出总要细细思量斟酌。于是,幼时父辈的唠叨在现实中出现。孩子出生了,我当父亲了。孩子幼时乖巧听话,足以令人欣慰。忙碌一天,看到妻子、儿子的笑脸,一身疲乏总会消退。孩子长大上学了,曾经的师长父辈在我耳边的唠叨过的话语,我全都送给了我的孩子。

          而今,进入不惑第四个年头,父母老了,我也是步入中年。不会争强的性子,让我成了不被看见的人。日复一日的工作成了谋生的工具。安于现状使我渴望回归家庭。后半生,只想陪着家人好好度过。父辈们走过的路一样被我走过,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罢了。我只是想生活,而不是活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十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