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4祭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是一年祭祖时,只不过今年似乎比往年提前了几天。

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所有人都被滞留在家里。随着最近湖北疫情好转,很多外出务工的人员准备这几天出去打工了。昨天堂哥来我家里商量,提议第二天家族集体去祭祖,因为后天他要外出打工了,最终我们几家达成一致,决定今天祭祖。

一大早,老爸便去镇上买祭祖的材料了,香,纸,炮,这是最基本的三件套。再就是需要购买各种插花,大的插花是用一根竹子作为结构支撑,往上面粘贴各式各样塑料纸编制的灯笼,花朵等等。小的插花是用很小的一根竹条作为结构支撑,然后缠绕一圈金灿灿的塑料纸,再在顶上插一朵布做的小花。

上午的时候我问了一下老爸,早上花了多上钱,他说买材料花了两百块,我不禁感叹,好贵呀,怪不得镇里各大商店门口摆的都是这些东西。200块,对于农村人来说,是100多斤晒干的稻谷或者是60来斤带壳的花生。换做工作时长的话,可能得三、四天农活。

近些天,大姐还有二姐他们回家住了几天,于是每天需要去镇上买菜。关于买菜,真的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菜价有多贵,算起来最近这五天光是买吃的就花了一千块钱,在乡下尚且如此,城市里买菜肯定更贵了。

而我们这一大家子人,在疫情期间,除了我和二姐,其他人是没有收入的。如果疫情再持续几个月,感觉菜都吃不起了。

随着每家每户经济能力的提升,消费能力也逐渐升级。记得小时候100块钱对于我来说,可能是个天文数字,毕竟一根辣条才一毛钱,一小杯瓜子才两毛钱,方便面五毛钱一袋能吃半下午。而现在,一百块也只不过能买三斤猪肉,加几根玉米了炖个汤喝了。当然了,这是好事,说明我们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提升。

可是疫情开始以后,我们多少人是没有收入来源的,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收入在这段时间是配不上我们的消费支出的。之所以我们现在感受不到危机,是因为首先这次国内疫情持续时间到现在也才两个多月;其次按照现在的疫情趋势,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了;最后,去年工作了一年,好歹每个人手里都有点积蓄,用于支付生活花费这部分开支,可能压力并不大。不过我想,如果疫情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消费习惯还会改变么?如果不改变的话,那么消费者还是消费者,商人还是商人,只不过消费者会越来越穷,而商人会越来越有钱。如果持续个好几年,我们在乡下生存的这群人可能都会种田了。

扯远了,再次回到祭祖。可能自初中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在清明节回过家了,想来也有十来年没有在清明节祭祖了。家里有好几处几处祖坟,如果不是父辈的带领,我一个人根本找不到位置。通过父辈们的对话,发现他们对于祭祖这件事,很是用心而且虔诚。而我对于祭祖感受是。除了对几处比较近亲的祖坟觉得很有必要祭奠下,远处的祖坟基本就流于形式了:插花,烧纸,点香,放炮,磕头。

可能再过几十年,等父辈们走了,清明节的传统,我们这一代不会去延续了。对于我来说,可能就过年回家的时候,去最近几代祖坟去除除草,上个香了。

今天去爷爷的坟前祭奠的时候,发现旁边多了几处新坟,坟头上随风飘摇的花圈。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褪色已经破损,通过花圈的色泽。基本可以判断那些坟安葬的先后顺序。

我注意到有一处坟上面插满了花圈。坟的边上,放了很多燃放完毕的烟花盒子。想来这个家族肯定很庞大,孩子们都很"孝顺",给去世的人举办了一个相对比较风光的葬礼。

可是,这是真的孝顺么?我一直认为:人死之后,生者对死者做的一切都是做给别人看的,或者是寻求自己内心的安慰。一个大大的花圈,不如在ta生前一次短暂的探望;一盒灿烂的烟花,不如在ta生前一通闲暇时的电话;一块做工精良大气的墓碑,不如在ta生前带ta去买套合身的衣服……

这年春季,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离别。截止目前,根据官方统计的数据,新冠肺炎已经导致了三千多例的死亡。也就是说光是这次疫情,导致了和家人分别这种事,在上千个家庭,总计出现了三千多次。你还记得那个对着殡仪车哭喊着"我没有爸爸了,我该怎么办"的那个女孩吗?我们都不喜欢离别,但我们应该学会告别。如果在平时能够把很多事情都给做了,比如尽孝心,那么告别的时候,是否没有那么多的遗憾和后悔。

很多人总是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可是都已经失去了,还怎么去珍惜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3.24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