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升级——6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从小我们都被如此教育,以至于这条准则近乎常识,然而一旦脱离教育体系,无人指导,需要靠自己去甄别信息、学习知识的时候,这种常识却成了思维底层最大的盲区……大部分经历过应试教育的人,都会染上并持有僵固型心智,持有成长型心智的人比例较低,一旦到更长的时间纬度上。僵固型心智者便会踌躇不前,其中,那些曾经表现优异的僵固型心智者,在挫折和负反馈中,比其他人更难重整旗鼓————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们去问六七岁的孩子,“长大了想干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小孩子们往往会回答:宇航员、科学家、工程师、大明星、作家、音乐家、世界冠军、企业家……

当我们再问到十几岁孩子,他们往往会说:想认识更多的昆虫,想画出更多的画儿,想加入某个著名的合唱团去表演,想长大了以后挣很多钱,想去很多很多地方……

到了高中的时候,他们最大的梦想,可能就是考入某个有名的大学。等到他们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们会反过来问老师,“我该去做什么样的工作,是考公务员,还是去国企、民企,或者外企?”到了这个时候 ,老师再一次地问他,“你先告诉我,你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他的回答却变成了,“老师,您别关心我自己喜欢什么了,您直接告诉我,什么工作稳定,薪水高,有发展前途就可以了。再说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

——————

那到底发生了什么,从小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爱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娃娃们,渐渐的就失去了思考能力,没有梦想,成了僵固型思维模式了呢?这个问题现在太多的人都有了反思和自己的看法,我也说一下自己的思考。

1、单一的量化标准,基本上进入小学之后甚至幼儿园开始,都开始有了比拼,这个比拼的标准就是考试,考试好那就是学习好,那就是好学生,”好学生”似乎也有了更多的荣誉,家长也有了”谈资”,成绩不好了那就是差生!那基本上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老师嫌家长厌的。

儿子书法班有个小姑娘,人长得漂亮,又懂事,爱笑、爱聊天,书法课特别认真,当然字也写的特别好!据说画画也好,还学唱歌也学的有模有样!可就是这样一位在我看来”灵动、有趣、好学”的小姑娘,在妈妈和老师的眼里,一声声叹息道”其他都还行,就是学习不行”!话说才小学三年级!

在单一量化标准下,似乎大家都认同也都在焦虑着——只有学习好,考试好才是真的好,才有好未来。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生存十几年的孩子也难怪会僵固。

2、”填鸭式”教学,在学校的教学基本上没有也不需要什么反思、思考!一切有标准答案,老师似乎也不喜欢灵活多样的教学,毕竟管着这么大一帮孩子,一开阔思维,那全班不都轰炸了吗?还怎么管理,怎么进行正常的教学,我不管你想什么,我把书上——教材上有的东西讲给你,告诉给你就行了!很多事情不需要前因后果,我讲着你听着记着就行了!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了被动接受,已经失去了思考力。等到大一些,你想启发式提问,孩子们也懒得/也不会去思考了。

我记得我初中上化学课,很好奇书上那些实验怎么就变化了,老师很少实验给我们看,就告诉我们:你们就记住这些变化、化学公式就行了!……慢慢的,我失去了好奇,也失去了动手能力,更不会去提问了!

3、学校大环境是如此,那在我们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如何避免这些坑呢?

前几天看郝景芳的《被逼疯的中国父母,焦虑该如何安放》中,提到:什么是对孩子长期有好处的能力呢?那就是”深度理解力”!简单来说,与思考习惯有关,一个人如果经常进行主动思考,独立思考,任何事都不能满足于被告知答案,而期望自己进行逻辑推理,能习惯于透过表面思考为什么,透过一层为什么向更深一层为什么,长期与人沟通自己的思考,能理解不同观点与证据。

在生活中,我们不妨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激发孩子的思考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升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