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史记》之高祖本纪。

太史公曰:夏朝政治质朴厚道,质朴厚道的弊端是,老百姓粗野少礼;商朝用恭敬而讲究威严来代替夏朝的政治,讲究恭敬的弊病在于老百姓像侍奉鬼神一样的威严繁多;周朝用讲究尊卑等级来代商朝的政治,结果是讲究尊卑等级的弊病在于老百姓不能以诚相见,其补救办法最好就是以质朴厚道为政了。夏、商、周三个王朝的治国方法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周朝和秦朝之间,讲究尊卑等级的弊病暴露一览无遗,秦始皇嬴政不加以改变,反而使用刑法酷吏,企图让百姓臣服,能不衰败吗?汉代的兴起,面对过去的弊病,改变了治国法则,符合天道的规律,国运倡盛,高祖功成,名垂千秋。

图片发自App

从上,我们可以看得出司马迁是极其崇拜和肯定刘邦的,可以说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从整篇高祖本纪当中,刘邦从发家到最后取得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司马迁都用了浓墨重彩描写和叙述,刘邦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更有甚者,前期刘邦同项羽斗争中节节退败,狼狈不堪的情节,太史公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只字不提。从这可以看得出太史公是想维护汉高祖的正面形象,诸如在关键时刻大丈夫做大事不拘小节等等,均为美谈;反观对项羽的描述就是充满残忍和暴力,出而反尔不讲信用等等。

太史公笔下,刘邦就是他敬仰的英雄和革命者,宅心仁厚,礼贤下士,不拘小节,勇于改变,听得进劝言;项羽就是暴君,残忍之人,食古不化之人,虽然标榜为君子,实为小人之作,刚愎自用气量狭小,顺我者未必昌,逆我者必亡。

此消彼长,在长期的斗争和消耗当中,楚汉对抗力量逐渐在改变,最终在战斗力和地形占优势的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而刘邦在屡败屡战之中聚集得天下人心,赢得天下英雄的向往,最终打败了强大的项羽,建立汉朝。

图片发自App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只想告诉大家,天下纷争,最终取得胜利之人,都是民心所向之人。刘邦进入关中,听取部下的建议,笼络民心不扰民,深得秦地老百姓的认可,同时他及时废除苛刻的秦律,这更让关中老百姓欢欣鼓舞,正如许多史书上所说的,“天下苦秦久矣”。

项羽进入关中之后,取得控制权后残暴杀害他所痛恨之人,到处毁坏和烧杀。关中老百姓失望到了极点,只是震慑于项羽强大的军队武装,才没有人敢起来造反而已。其实老百姓心里面说项羽和秦始皇没啥区别,都是残暴之人嘛,如果有的选,宁愿选刘邦。如果时间可以穿越,我相信当时在大街上的老百姓特别是老秦人,眼睛里面除开了怒火,就剩下心中的失望和悲凉了。其实,他们眼中的怒火和当年项羽看到秦始皇车队巡游楚地之时的愤怒,有何区别呢?

图片发自App

打个比方说吧,秦二世死后,天下就是一盘散沙,沙粒就代表天下的城池和利益。如果你用双手去抓沙子,越用力沙子流掉的越多;如果你想多拥有沙子,只能用双手合拢去捧,如果你想得更多,最好的办法是双膝跪地,身体前倾,张开你的双臂,用你的双手和臂弯以及你的胸怀合抱沙子,这样子你拥有的沙子就是最多的。

项羽就是用双手去抓沙子,他自以为他的手掌够大,力气够足,每次都用双手狠狠捏着沙子甩起来,结果随着项羽双臂上下翻飞,沙子在空中飞扬离去的越来越多,最终啥都没有留下。

而刘邦就不一样,他能低下高贵的头,弯得下腰,跪得下地,伸出双臂,袒露胸怀,虽然他的双手没有项羽的粗大有力,但是他抱得的沙子却是最多的。

图片发自App

在司马迁笔下,刘邦每走一步都是朝着自己的信念迈进的,因为他坚信自己有天子之命,所以从来不气馁。他知道自己为啥在奋斗,百折不挠从不迷失,所以能听得进别人的劝告,知错能改。项羽就不一样了,他的出发点一开始就是复仇,为项家族报仇,为楚人复仇,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手段残忍粗暴。最致命一点是他自己出尔反尔,不讲信用,一切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出发,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生杀大权就在自己的嘴上,无论是对待敌人或者朋友,没有底线,没有标准,全凭自己高兴。

项羽自认为君子,但没有仁厚之心,视生命如草芥,残暴到了极点,司马迁是极其反对和鄙视的。刘邦在楚汉相争取得胜利,最终统一天下,在司马迁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刘邦虽然奸诈,做事手段诡异,没有章法,但在太史公笔下,也是属于为了自己的追求目标不拘小节而已。主要是他没有滥杀无辜损害财物,讲仁义收人心,符合儒家的一贯主张,并且他勇于改正前朝的苛政,更得到太史公的首肯。

成王败寇,但是能在太史公笔下得到如此高赞誉的革命者,历史上也真不多。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日一读,《史记》之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