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写一等文章,行二流人品,做三流勾当(每日赏诗)

诗以唐诗为最,而唐诗中的精品闻一多认为是《春江花月夜》,认为它孤篇盖全唐,但若论七律,则当以崔颢的《黄鹤楼》为首,因为他竟让大诗人李白都为之叹服。而李白可是狂人,“天子呼来不上船”,却臣服在崔颢的《黄鹤楼》下,不但是李白,连一起同游的杜甫也默不作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也可以盖全唐。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开头借黄鹤楼名来历发出无奈之心的感叹,气概颇为苍莽,可见作者认为世事茫茫:“空悠悠”。昔人已去,盛情不再。“历历汉阳树、萋萋鹦鹉洲”是近景,作者并无心赏景,不过有口无心地点一下名,最后回到心绪上,“何处才是乡关?”而最终的答案仍然无可奈何,朦胧的江暮,朦胧的前景,你说愁不愁?

这首诗为什么好?看看后世的点评,无名氏(乙):前六句神兴溢涌,结二语蕴含无穷,千秋第一绝唱。赵熙:此诗万难嗣响,其妙则殷璠所谓“神来,气来,情来”者也。明·王世懋《艺圃撷余》:言诗须道兴比赋,如“日暮乡关”,兴而赋也,“浮云”“蔽日”,比而赋也。“日暮乡关”、“烟波江上”,本无指著,登临者自生愁耳,故曰“使人愁”,烟波使之愁也;“浮云”“蔽日”,“长安不见”,逐客自应愁,宁须使之?明·钟惺《唐诗归》:谭云:此诗妙在宽然有余,无所不写。使他人以歌行为之,尤觉不舒。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前四句叙楼名之由,何等流利鲜活?后四句寓感慨之思,何等清迥凄怆?盖黄鹤无返期,白云空在望,睹江树洲草,自不能不触目生愁。赋景摅情,不假斧凿痕,所以成千古脍炙。李梦阳云:一气浑成,净亮奇瑰,太白所以见屈。周敬曰:通篇琉越,煞处悲壮,奇妙天成。明·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四之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通解细寻,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于是立起身,提笔濡墨,前向楼头白粉壁上,恣意大书一行。既已书毕,亦便自看,并不解其好之与否。单只觉得修已不须修,补已不须补,添已不可添,减已不可减,于是满心满意,即便留却去休回,实不料后来有人看见,已更不能跳出其笼罩也。且后人之不能跳出,亦只是修补添减俱用不着,于是便复袖手而去,非谓其有字法、句法、章法,都被占尽,遂更不能争夺也。此解(按:指后四句)又妙于更不牵连上文,只一意凭高望远,别吐自家怀抱,任凭后来读者自作如何会通,真为大家规摹也。五六只是翻跌“乡关何处是”五字,言此处历历是树,此处凄凄是洲,独有目断乡关,却是不知何处。他只于句上横安得“日暮”二字,便令前解四句二十八字,字字一齐摇动入来,此为绝奇之笔也。

崔颢(hào)(704年—754年),出身唐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

按说崔同学出身又好,人也聪明,又正值盛唐,怎么就没干出多少事来?

史载“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这是说崔颢同学品行不端,既好赌,还轻浮。尽管写出来的不良嗜好并不是很严重,好赌、好酒、好色这是很多风流文人的特色,但如果格调全在于这些这个人就没有什么格局了。天天尽干些寻花问柳的市侩之事,能有多大出息?或许,崔同学青年时太过得意,恣意人生,不向功名。据说他后来转变,可惜晚了,毕竟命又不争气,只活到50岁便完了。又或许,崔同学早期是个愤青,既喷当朝国母,他写了一些讽杨贵妃的诗,如“女弟新承宠,诸兄近拜侯”,也喷过有名望的人,如写了一首喷李邕的《王家少妇》,彻底激怒李邕(唐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道德文章、名重一时)。崔同学可能有些不识时务,图一时之快,竟荒废了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崔颢:写一等文章,行二流人品,做三流勾当(每日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