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5

一、《复活》的写作背景和它鲜明的政治立场

《复活》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基础,作者通过十年的时间改了六次稿子才最终完成。托尔斯泰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幼年时期父母早亡,被亲戚收养。自幼接受俄国典型的贵族式教育。但是他却不喜欢上层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反而同情底层的劳动人民。苏联作家高尔基评价托尔斯泰说:“你不认识托尔斯泰,就不可能真正的认识俄国。”政治家列宁也给过托尔斯泰很高的评价,他这样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在《复活》这本书中,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因为年轻时的一次犯错,毁了一个女人的一生。之后主人公勇于承担自己的罪责,开始走上了自我救赎之路。作者借聂赫留道夫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1)对待土地问题:涅赫柳多夫认为土地和水、空气一样,不应成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地主不能继续把占土地,必须把土地交给种地的人。怎样交法?涅赫柳多夫先后采取了两种做法:一是交给农民去种,收取很低的地租;一是交给农民,地主不收取任何代价,只是让农民按土地质量拿出一些钱作为农民集体的公积金。他认识到,地主无权收取任何地租,所以认为后者更合理。

(2)对待整个贵族阶层的态度:贵族阶层的人自认为是上等人,然而涅赫柳多夫看清了贵族是肮脏的,其生活趣味是卑劣的。他认为自己作为贵族的一员,也是卑劣、可耻的。它不但有这样的认识,而且采取的实际行动:放弃土地,不要仆人,离开阔绰的家,搬进公寓,抛弃贵族生活。在思想上,在行动上都背叛了自己的阶层。作为托尔斯泰的代表的涅赫柳多夫是这样,托尔斯泰也是这样。托尔斯泰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突患肺炎死在阿斯塔波沃小站,以最决绝的态度表明了自己背叛的立场。

(3)对待封建官僚制度:涅赫柳多夫为马斯洛娃的事到处奔波求情,从而展示了形形色色官僚的嘴脸。他们残忍暴戾,嗜血成性,背信弃义,口蜜腹剑,麻木不仁,贪赃枉法,而最可怕的是,有些人本来是善良宽厚的,一旦当了官,就不能不变得麻木、残忍起来。而且势必结成一伙,官官相护。这就不是若干人的问题,而是普遍问题,官僚制度问题。在接近尾声时出现了一个彗星式的无名老头子,主张不要皇上,不要任何当官的。

(4)对待宗教:认为官办教会是欺骗和愚弄人民、维护专制政体的工具。他赞成所提倡的博爱、平等的教义,各人相信自己的心灵,就不分什么教什么派了。就是主张凭良心办事。」上帝就在每个人心中。

(5)对待法律和监狱:依照涅赫柳多夫的看法,监狱里的罪犯,一部分是跟本无罪的,一部分是因为精神道德水平高于一般水平,如革命者、政治犯,有一部分是犯了罪的,可是社会对他们犯得罪比他们对社会犯得罪大。所谓社会对她们犯得罪,指的是剥夺了他们生产和生活资料,为了活命,不得不“犯罪”。那个无名的老头子是这样说的:“法律哩,他们先把所有的人抢得光光的,把人家所有的土地、所有的财产都夺过去,算成自己的,把反对他们的人统统杀死,然后再订出法律,不追抢劫,不准杀人。要是他们先订出法律就好了。

(6)对待政治犯:涅赫柳多夫认为他们都是极好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于一般水平。涅赫柳多夫并没有因为他与他们的信仰不同,就对他们加以排斥或党同伐异,而是与他们加深了解,相互沟通,理解尊重他们。

二、《复活》中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的人文情怀

《复活》的故事并不复杂,似乎与同类型的题材相比并无明显的优势。它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或许因为作者对人物性格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自我救赎意念的持之以恒。

卡秋莎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她的母亲在两个未婚的老女人家里当奴隶,之前生下了五个孩子,也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最后因为无力养育,就扔在一边活活饿死了。卡秋莎之所以逃脱了之前几个孩子的命运,是因为两个老女人中的一个突然心生恻隐之心,将她留了下来。之后卡秋莎也在两个老女人那里半主半仆的生活,本来日子过得波澜不惊,有一天,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个可怜女孩的命运。

聂赫留道夫是两个老女人的侄子。当时的他还算单纯,他无意识的爱上了卡秋莎。住了几天之后,他离开了。但是心中仍旧对这个女孩有着眷恋。两年之后,聂赫留道夫在上流社会的渲染下,变得风流了浪荡,麻木不仁。当他再一次来到姑姑家时,他诱奸了卡秋莎,然后便无情的抛弃了她。这个时期的聂赫留道夫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因为上流社会的人都是这样做的。而他恰恰就是个贵公子。如果他一直像过去那样善良、节俭,反而会被周围的人嘲笑。可是被抛弃后的卡秋莎怀孕了,渐渐的失去了工作的能力。她选择离开熟悉的环境,拿着聂赫留道夫给她的钱离开,之后彻底沦为妓女。

聂赫留道夫和卡秋莎再次相遇时是在法庭上。当时聂赫留道夫是陪审员,而卡秋莎是人犯。卡秋莎被人诬告杀人,而她却是被人冤枉的。聂赫留道夫很想救她,却因为一时失误而将她罪罚变得更重。聂赫留道夫和卡秋莎相认,并且向她道歉。可是卡秋莎并不接受,反而恨透了他。聂赫留道夫想尽一切办法去解救卡秋莎,甚至还想要和她结婚。可是最终都没有改变卡秋莎被流放的结局。这个时期的聂赫留道夫已经变得沉稳了,他开始有勇气去思考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不再是一味的迎合这个丑陋的世界。他也在拯救卡秋莎的过程中,看到了上流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而普通百姓的艰难和困苦,他对底层百姓充满同情。他想将自己的土地分给他们,可是没有人相信他的善心。

故事的背景处在19世纪70年代末的俄国,当时正处于沙皇制度下,一切的财富和权力都要由沙皇支配。贵族有用之不竭的金钱和食物,可是穷人无论多么辛苦工作,却连基本温饱都无法解决。其实聂赫留道夫与其说是向卡秋莎承认错误,不如说是向底层的百姓感到抱歉。他只是出身在贵族,就可以享有一切荣华,而且可以随意欺凌那些软弱的人。而那些普通的穷苦人又做错了什么呢?为什么要受到这些苦难呢?

卡秋莎被判流放,聂赫留道夫决心陪他一起去。一路上无条件的去帮助那些无辜的犯人。他的所作所为打动了卡秋莎。卡秋莎慢慢地开始原谅他了。只是最后,卡秋莎并没有选择和他在一起,因为不想连累他。虽然聂赫留道夫最后没有和卡秋莎结婚,但是他的心也再没有牵挂了,因为他知道,卡秋莎会过的幸福的。

我无力深挖故事背后的意义,我只是被感动和吸引着。我实现不了关于自己的救赎,我希望我的人生能在日复一日地劳作中获得提升。书本合上,思绪仍旧停留,一些美好的句子萦绕着,挥之不去。打动我的人和事,以及那些充满哲理的、优美的句子,也能打动你吗?如果可以,或许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在某个未知的地方应该有道窗,正透着光。

三、《复活》中富含哲学意义的经典语句

1.生命就是连续不断的死亡与复活。

2.草比山长寿,草从不计其数的死亡里复活过来。

3.人如果还没有从死里复活,就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

4. 一个人处在这样的地位,也就非如此不可。不论什么人,倘若要活动,必须自信他的活动是重要的,有益的。

5. 男女之间的爱情总有一个时刻达到顶点,到了那个时刻这种爱情就没有什么自觉的、理性的成分,也没有什么肉欲的成分了。

6. 任何人过日子,做事情,总是部分按照自己的思想,部分顺从别人。

7. 有一种极其常见而广为流传的迷信,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本性,认为人有善良、凶恶、聪明、愚笨、热情、冷漠等等之分。其实并非如此。

8. 但春天还是春天,即便是在城里。

9. 他听着优美的行板,觉得鼻子一阵发酸,因为他被自己和自己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了。

10. 门外漆黑、潮湿、温暖。整个空中弥漫着白茫茫的大雾。在春天,这样的雾消融着残雪,或者正是因为残雪在融化,才升起了这样的雾。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