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私怨,有公仇原创 2017-03-22

今天我们继续进入系列科文的第二部分“养成”,从第八句至第十一句,来详细看君子好恶的智慧:好恶有无

这条特别讲到了文化学习者不易厘清的问题,因此相当重要。

【约无】

《论语》里仁篇第四 第四章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苟”,做“诚”解。

“恶”,这句话有两种读音,一作善恶的恶(è),一作好恶的恶(wù)。

解法一,孔子说:诚然(果真)能存心在仁,一心向往仁德的人,自然不会有坏的念头和不好的行为。

解法二,孔子说:诚然能存心在仁,一心向往仁德的人,便不会憎恶他人。志于仁者,能以仁厚待人,遇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恶人,亦能以善心劝他改恶向善。

解法一着重在君子个人的改过。有志于仁的君子,一定会努力改过,使过恶越来越少。

“无”:做“免于”讲。

我们智慧不够,经常会犯过失,即便是曾子,也都要时时注意不犯过,犯过必定改过,表现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努力使自己达到无过。

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不会想办法掩饰过失。小人往往在犯错后,用全部的聪明才智来掩饰过失。

解法二是汉儒的讲法,此解意思更好。

这说明了一个仁者,心地真诚淳厚,也有智慧,他能够分辨人的善恶,但也不会因为见到一个人的恶,而去讨厌他,而是想方设法帮助他。

所以除了为人着想,还要同时培养观察力,一个有理智的、能客观思考的人,才能处理“好恶”的事情。

【约有:总明仁者公心】

《论语》里仁篇第四 第三章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消文:

孔子说:仁者是有公心的人,不会像一般人处世间感情用事,爱憎但凭个人私欲。仁者有智慧,懂得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仁者不会随便讨好人,一切站在公心出发,以公来权衡得失。

故唯有仁者,能审查人的善恶而喜好他或讨厌他,如此,善人能得利益,使善道光明昌盛,而恶人得到惩戒,使恶行消失匿迹。

本句内容跟前面正好可以一起学习,若不深入理解,可能会觉得夫子怎么是错乱?前面说仁者无恶,后面又说有好恶。

其实,前面是讲仁者个人的胸怀。后面是仁者处理公事的态度。

仁者是有公心的人,这样的人常常承办利益他人的事业,众人之事必须有取舍标准,否则大家无所适从。也不能感情用事,爱憎仅凭个人私欲,所以仁者一切会站在为公的角度,依此来分辨善恶,并依礼作出处置。

团队若没有是非标准,大家都当烂好人,结局就是破坏团队的和合,大家没有是非标准。

所以雪庐老人说:君子没私怨,君子有公仇。

善人能出头,恶人能驱逐,团队能和谐,这才叫做真正的厚道。

我们知道了君子于公,应该要有好恶,下面再来看,好恶的标准是什么?

【约有:别释仁者如何好恶1】

1、《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第二十四章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jiāo)以为知者,恶不孙(xùn)以为勇者,恶讦(jié)以为直者。

消文:

子贡问孔子:像老师这样的君子是否也有所厌恶的人?孔子答复说:有厌恶之人。讨厌宣扬他人过恶者,讨厌处在下级诽谤上级者,讨厌勇敢而无礼者,讨厌果敢而不通达事理者。

孔子也问子贡:那你有没有厌恶的人呢?子贡答道:我讨厌抄袭别人成果、窃占成为自己作品的人,讨厌不谦逊而且自以为是勇猛的人,讨厌揭发他人阴私当作自己很率直的人。

孔子讲了四种仁人君子所厌恶的人,子贡讲了三种:

恶称人之恶者:就是说别人坏话,坏话往往越传越离谱,而且会让好人学坏,有害社会风气。

要保持善良厚道的风气,就不能以私心说人过失,这是隐恶扬善的智慧。

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句话就是提醒大家不要搬弄是非,不了解情况,就说是非,这对谁都没好处。

可是也不能教条主义,当确认某人有严重过失,就应该制止或改正,否则反而危害社会风气。

孔子杀少正卯,而且以诛心的方式述说罪过,就是不希望搬弄是非的风气成气候。所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国家要有上下秩序才能运作,下级惯于诽谤上级,会严重影响团队风气。其实诸侯如果看不起君王,诸侯下面的卿大夫,也会看不起诸侯,然后士人看不起卿大夫,百姓看不起士人,以下犯上成为风气,就会导致国家动乱。

对上级的做法有不同意见,可以私下劝谏,三谏不从可去之,这才是厚道的君子,不是在后面乱说人家坏话,孔子讨厌这样的人。

恶勇而无礼者:“勇”是这个人很有执行力,可是如果他办事不考虑人情世故、不重顺序、不找合适的时间、也不去请教过高明,就叫做蛮干。把事情办乱了,适得其反,所以君子厌恶。

“勇而无礼则乱”,这证明礼的重要,礼是按规矩来办事,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办事。我们做事要深思而后行,不可鲁莽。

恶果敢而窒者:“窒”是窒塞不通。果断的人,如果事理不通,如何抉择事情,往往得罪人或者坏事。

子贡问孔子:君子可不可以有好恶?孔子说君子要有好恶!但好恶对不对才是关键,好恶错了,不但不是个人应有的修养,甚至破坏社会风气,好恶对了,反而是君子应有的修为,做事也能有好的结果。

上面四项,是孔子自说好恶的标准,下面三项是孔子反问子贡的好恶:

恶徼以为知者:

1、徼【jiāo】做抄袭讲,这句解为:明明是别人的内涵,说成是自己的,子贡厌恶这种人。

我们学习要懂得谦虚,要感恩老师,感恩传承,说的都是前人的智慧,不要自以为是,不要经常用那种“我很厉害”的口气,不然其他人看到,觉得我们的人品如何呢?

2、徼,还能做“绞”的意思,“绞急,急迫”讲,这是说一个人急中生智,以为自己很厉害。但其实这个人可能只是小聪明,反应虽然快,但方法错误,眼前是息事宁人了,其实后面事情大坏。

反之,如果真的是在经验阅历和圣人知见的前提下,果断地把事情做得很好,就是“果敢而不窒”了。

子贡所厌恶的“徼以为知者”,正好与孔子所厌恶的“果敢而窒者”相对应。

恶不孙以为勇者:孙通“逊”,一个人不谦逊,目中无人,没大没小,这句与前面“勇而无礼者”呼应,如此蛮干,最后一定坏事。子贡也厌恶这样的人。

恶讦(jié)以为直者:这句与前面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呼应,这种人喜欢攻发他人的隐私,揭别人短,然后自己以为这样很直率,也让子贡讨厌。因为这种“直”,其实只是伤害别人,并没有任何好处。

君子见人恶,或规劝、或防制、或内省,真正必要会用适当的方法让大众了解,总是采取能够自利利他的方法,而不是只去揭发隐私,这才是真正的正直。

从上面三句看,子贡的好恶跟孔子很接近,说明子贡很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孔子,子贡这三条跟孔子四条可以相互融会贯通。

【约有:别释仁者如何好恶2】

2、《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第十八章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消文:

孔子说:厌恶紫色夺朱色,讨厌郑声乱了雅乐,讨厌利口倾覆邦家的人。

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厌恶三种会破坏风气的人和事。

恶紫之夺朱:朱色属于古时候五种正色“青赤白黄黑”中的赤色,紫色是黑色跟赤色配出来的间色,因为有赤色的成分,又能给人美好的感觉,所以会夺朱色,也就是取代了朱色的地位。这样的风气是从齐桓公开始,上行下效。

紫夺朱究竟会有哪些问题?

首先,在古代来说,染布技术远不如现在发达,将赤色染为紫色工序复杂,成本也高,造成社会风气奢靡的转变。

其次,时髦取代了正统,渐渐容易引发出各类的奇装异服,人人努力于追逐浮华。

孔子这句的本意不是否认时髦,而是时髦不能取代正统,奇装异服不能取代正装。

“以紫夺朱”,是以颜色做一个例子,厌恶以邪代正的奢靡风气,往往浮华的东西更能让人产生兴趣,他能诱人耳目,令人忘记正道。

恶郑声之乱雅乐:这是孔子从声音方面来说。

雅乐,是雅正的音乐,中正和平,能够调和人的性情。

郑声,是春秋时期郑国的音乐,都是靡靡之音,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欲,就是抒情又哀伤的俗乐。这种音乐能够令人神魂颠倒,不断颓废。国君要是开始喜欢这种哀淫的俗乐,上行下效,整个国家也会颓废。

雪庐老人说:“郑国之声淫哀,不得性情之正,与雅乐相违背。”但是现在的人往往就喜欢郑声,喜欢靡靡之音而不知雅乐之美,社会就缺乏正气。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利口就是口才好,很会说话,甚至强词夺理,无理也能讲成有理。这种利口可以取悦人,好像头头是道,令人沉迷,但目的都是为了图谋私利,最后能够令国君昏昧,忠奸不分。

历朝历代中,这样的奸佞小人可以令国家颠覆。譬如蔡京、李邦彦就是贪婪自用,利口覆邦家,最后宋徽宗等宗室三千人被俘虏,北宋也灭亡了。

学而思

结语

君子的好恶,应该是:君子于己没有私恨,心胸广大,能知善恶,但即便是恶人,也期望他有回头是岸的一天;君子于公则会表现好恶,赏罚有标准,让团体有规范可以遵循。

这样的君子,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和平雅正,在公家做事的时候万善兼备,风雷俱动,智慧之剑常斩奸恶,正大光明。这才是孔子眼中真正能够利益他人,稳定团队,导正社会风气的仁者形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君子无私怨,有公仇原创 201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