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高新十年(三)


03四年自成长

最近,我能脱口而出的鸡汤还是这句:

一认真你就输了,但一直认真你就赢了。

或许,我们在感情世界里经常听到前面一句,但在从事的工作或者自己喜欢的事情里面,我们还是需要“一直认真”的精神,才能在这物欲横流人走茶凉的时代安定好自己。

2013年8月13日,我和儿子去九寨沟旅游。就在那几天,我收到学校高层的信息:我被选入学校中层了。

这件事情就一直“梗”在心里,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在那之前被任命为年级组长,这个活儿至今我都认为是一个“上传下达”。

没有兴奋是假的,但更多的是惶恐。

在老家的时候,也就只做过教研组长,最高做到总辅导员。当然有段时间是身兼数职:总辅导员、教研组长、班主任、毕业班教学工作,也许还是因为喜欢,自然感觉不到累。

到了成都,能够在成都当一名老师就已经深感荣幸。要进入中层,我几乎从来没有考虑过。因为进入中层,至少代表你的某一项能力被得到承认。而我知道,自己的眼界和学识几乎达不到,因为可能连一名合格的老师都还没有达到。

1)课堂、师生关系仍然是我的重头

不过,我会先收拾好心情,还是先当好一名老师吧。

分享式教学已经实践了一年,延伸出来,我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分享本,专门用来记录我和孩子之间特别的一些点,很私人化的交流。孩子们也很喜欢,我最愉悦的时间便是每周看孩子们的分享本。那些语言、想法,是我平时课堂教学上不能遇见的,给我分享有趣的故事、考验我数学知识的、分享绘画创作的、讲述内心郁闷的。反正那些开心的不开心的,有趣无趣的,都会出现在分享本上。孩子们也很期待我做出回应。在电子交流的今天,手写的交流更显得弥足珍贵,和有人情味。

还记得2014年5月,在苏州学习半个月。很用心的做了PPT,远程遥控让班主任播放给孩子们,我也收到孩子们的反馈,回来在孩子们的分享本上看到之后,别提我有多么的幸福了。

课堂上当然更是实施分享式教学。和组内老师交流,跟着学习研讨。虽然到现在为止,也只是学了一些皮毛。

2)和团队一起成长

还是凭着兴趣,凭着说干就干的冲劲。

喜欢读书,就和宁在2014年6月一起发起一个桐下读吧:以老师阅读为主的一个共同体组织。至今仍然在坚持,可以说是不咸不淡吧,但还是会投入精力和心力,甚至有些期待,或者一些仪式感。两周一次分享,现在累计起来应该也读了二十多本吧,至于有没有收获,或许不能通过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呈现,但一定是浸润到参与过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印记里。

也许,我是那个“一直认真”的人。

关于我分管的“教师培训”,也许我更多的秉承着“唤醒自主发展”的理念去做事,我不喜欢强迫别人做事,也没有使唤别人做事的本事,因为总是觉得如果那人不愿意接受你的安排,那会导致人家的更多不爽。所以,我只会找“尺码相同”的人做事。而这个缺点,是一个中层干部必须要调整的。

我的中层之路,其实都是在“做中学”,当然也有从高层那里得到一些启发:放权、少插手、即使给予指导也是需要得到他的认可。因为我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信任和放权是做好事的基础,当然,必要的把关也是必须的。而这个关,我的标准也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所以,我好多时候就是一个“差不多”先生。

3)自定动作,坚持到底

为什么第三个标题是写这四年呢?也就是要写2013-2017年这四年呢?

翻看自己这四年间写下的文字,我的一些教育培训是写得最顺手的。因为每次培训,我都是完全沉浸进去,将自己的思考与现场感觉进行碰撞,真实见证了我的成长步伐。这是每次参加培训我必须完成的动作,这是完全自定的动作。虽然现在这些记录可以结集出版,仅存为个人的印记。

我的写作,也指向我的课堂,我的学生,以及我的生活。我不是一个学术性的人,当我认识到我这个特点的时候,我再也不去硬逼自己写那些自己不喜欢的文字了。也许,散淡的随性的温情的才是我的文字特色。

去年搬家的时候,我的书成了我家当的三分之一。收拾它们的时候,我感到很充实。这些文字都曾滋养过我,并且一直还在滋养我。偶尔写东西的时候,会想到某个点曾在某本书里出现,于是在一排排的“佳丽”面前去选择,那种富足感和愉悦感会将我满满的包围。

阅读和写作,都是伴随着思考而产生的。

2017年,和此生唯一的陪伴六年的孩子告别。他们是我的教育生涯牵扯最多关联最多的人,到现在为止我都会牵挂着他们。

2017年,也是儿子上大学的时候。

2017年,评上了高级职称。

这都是人生的拐点,仅此而已。

生活还是要有缝隙的,阳光才能照进来。所以我的生活里不能只是阅读和写作,我还有很多有趣的事要做。旅游、聊天、吃饭、组局,我都参与。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来高新十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