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被收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作为课文学习,也改编成少儿动画片,可见它的可读性很强。只是单纯地当成故事来读一读固然轻松简单,可仔细一下,却能慢慢觉出一种苦难的味道,这是蒲松龄在云淡风轻地说百姓的悲苦。
故事内容很简单,但情节却一波三折:宫中皇帝突然喜欢玩斗蛐蛐的游戏,华阴县令为了讨好皇帝就奉上了一只很会斗的蛐蛐,皇帝就责令他要定期交上蛐蛐来。其实华阴县不是蛐蛐丰富的地区,而且县令自然不会自己去抓蛐蛐,任务被一层层下压。基层百姓最后必须定期交上一定数量的钱,才能平安无事。故事的主人公成名,就是最最普通的百姓,是个迂腐的读书人,没有考上秀才,还被迫当上里役,要么上交蛐蛐,要么上交钱。
一开始他既没钱交也没抓到好蛐蛐被打了几百杖,双腿流血都难以行走了,之后经过巫师占卜抓到了一只名贵蛐蛐,欣喜不已。可调皮的儿子又把蛐蛐弄死了,正准备把熊孩子打一顿出气的时候,儿子又掉井里快死了的样子。可就在儿子只剩微弱气息躺床上修养时,成名又无意间抓到一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蛐蛐。
这只小蛐蛐,身体虽小,却特别能战斗,屡斗屡胜,还打败了大公鸡,真的是不可思议!最终因为把这只神奇的蛐蛐,献给皇上,成名一家人过上了锦衣玉食的无忧生活。后来过了很久儿子苏醒才知道,原来后来的小蛐蛐就是儿子变化的,真是太过奇异!
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也写到:“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也说道成名能得到美好结局是“天将以酬长厚者”,他成这个故事是:“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看似这个故事是一个圆满的结局,成名一家人最终是凭借小蛐蛐改写了命运,裘马过世家。这也是一个奇异的故事,因为让一家人转变命运的蛐蛐是儿子变化的,真是令人意想不到,但美好的结尾也让读者比较宽慰。但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蒲松龄在云淡风轻地诉说着百姓的悲苦。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成名的儿子没有化成那只特别会战斗的蛐蛐,他们一家人的结局会是怎么样呢?
要交蛐蛐没有,要交钱也没有,继续打几百杖,他肯定又会想到去死。蒲松龄自己也说了其它百姓可能的生活:“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如果成名没有自杀,那接下来为了活着,他也只能把妻子去抵押借钱,把儿子买了去换钱。就是这样,也不知道能苟延残喘地活多久。
因为没有捕到好的蛐蛐他终将走向家破人亡。没钱再加上妻离子散自然是家破,而没钱的根本不是他自己不努力,是官府、小吏们的压榨收刮。
活在这样的社会,我想百姓的悲苦是不言而喻的。上这课时,有学生也提问他们为什么不逃走?对呀,为什么呢?
我想第一是因为成名本身就是迂腐的读书人,根深蒂固的守规矩老实做人的观念不会让他逃跑;第二他们就算要逃,又要逃到哪里去呢?离开了华阴县,其它地方都是天堂吗?
记得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皇帝为了测试小蛐蛐的战斗能力,把天下收来的蝴蝶、螳螂等等其它品种的蟋蟀一同来和他比试。那这些名贵的蟋蟀们又是哪里得来的呢?想必也是各地纷纷献贡之物。可见其他地区的普通百姓生活也都是差不多的。
何时能出头?除非抓到特别奇异的名贵蛐蛐,就像成名这样“一虫得道,全家升天”。不然即使抓住了好蛐蛐也就只能暂时太平一阵子而已。
百姓们每日艰难度日,不可能去考虑: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如何成为更好的人,这些问题了。他们的生活和生命全都在为着小吏、官员、皇上。
再说成名的儿子,9岁,因为贪玩把爸爸抓到的蛐蛐弄死了,其实他也是好奇打开了盆子,结果蛐蛐就直接跳走了,他只好乱扑,不小心弄死了蛐蛐。这本来是极其平常的事情,小孩子玩虫子而已,但因为这宝贝蛐蛐的价值不同,孩子吓得哭了,他老妈也说老爸回来他就死定了。不多久,老爸回来,最终却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
有学生问:他为什么在井里?是自杀吗?还是玩乐掉下去的?作者没说。但我想都有可能。成名夫妻两在井中找到他的尸体,夫妻俩一夜未眠,哭了一夜。第二天要埋葬时,却是只准备用草席卷一下埋掉他。死了只有草席裹身,而且是因为一只小小的蛐蛐而死,真是悲惨至极。
好在他们发现孩子还有气息,又放回了床上看护。这时,9岁孩子的魂就化作了蛐蛐,来帮父母渡过难关,一路打败所有对手,连公鸡也败下阵来,最终献给皇帝,得到恩宠!孩子是很高兴的!觉得很骄傲!可我却也感受到了孩子的一份担当,他年纪小却也在为家庭分忧,而且他特别勇敢,如果有一次的打斗输掉,他都有可能性命不保,面对那么大的公鸡,他不害怕吗?我想孩子的赤诚天真的心让他勇往直前吧!
可如果成名夫妻当时就知道那小小蛐蛐是儿子变的,他们会愿意让他去打斗吗?心理又会作何感想?
这样一个小小的蛐蛐的故事,却引来了我这样一大堆的思考,我想这就是蒲松龄的魅力,也是《聊斋志异》的价值所在。
蒲松龄在云淡风轻地诉说百姓的苦难,这样的悲剧更有力量!
下面附上1982年版改编的动画片《蛐蛐》
蛐蛐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