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的发展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凸显。

为此国家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推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举措。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任何改革创新必须建立在我国基本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提升国资国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健全优化完善制度结构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功能、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考虑国情、任由产业市场不加规划、指导的任意发展,必定导致偏离高质量发展道路方向;明确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型产业在整体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就能够站在战略体系高度,明确全局目标,合理有效规划发展进度,弥补缺漏,保证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协调共同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党领导人民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包括最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在内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因此乡村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经济文化丰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推进乡村振兴需做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强调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齐头并进。夏有大禹勘探河山大川划定九州疆界,地理区域特征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自古可见,党和国家根据现有的地理区域的特性因地制宜的制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政策,鼓励助力各区域发挥特长,加快发展,一个都不能少。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在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改革开放更加注重高水平的开放,对于进驻国内的外资企业,不仅注重经济,更注重是否有利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的长久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式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帮助他们发展国家硬件实力,同时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实现互利共赢。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是落后的、不负责任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只有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谋发展才是对子孙后代、对全人类负责的健康发展理念。

综上,全面构建高质量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信念、切实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